武昌首义志士——贺子戊(2)
辛亥革命网 2012-06-19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严基树 查看:
不平静的田园生活
贺子戊于1946年秋退役回乡后,情况不明,其工作、生活和家庭子女等情况亟待调查和了解。2010年12月中旬的一天,笔者邀约鄂州市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胡念征和鄂州市史志收藏家张惠星一行三人,踏上了赴贺老家乡——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莲花贺村的调查采访行程。村主任很高兴地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走到了当年贺子戊退役回乡后教书的地方——太和镇莲花贺小学,从前这里是宗族祠堂,也是私塾。据村主任介绍,他的爷爷就是贺子戊的学生,他常听爷爷说贺子戊先生不但字写得好,诗也作得好。当时农村读书人很少,每年春节前夕,贺子戊就一家又一家地替乡亲们撰写春联,哪家如有红白喜事,也常请他书写楹联或帮忙操办。据说现在村里还保留有贺老当年撰写的对联,只是时间关系,这次我们未能一饱眼福。现在村里70岁左右凡有点文化的老人基本上都是贺子戊的学生。这时还有位70多岁的老人向我们念起了贺子戊解放初期写的一首诗:
武昌革命扫胡尘,
我是参加首义人。
数十年来何所有,
只留清白与儿孙。
由此可见贺子戊的心境与宽广胸怀。据当地村民回忆说:“贺老一生刚正不阿,敢说敢干。”1952年春,土改工作队将贺子戊错划为官僚地主,在批斗会上贺老也从不低头,而是昂首高声说:“我是辛亥革命老人,我不是地主”,以示抗议。
我们采访组一行进村后,许多村民都不约而同地把我们围了起来,有的介绍贺子戊的家庭情况;有的说起了贺子戊从前的生产、生活杂事;有的说到贺子戊的坟墓在哪里哪里。本来,我们一行计划到贺子戊坟前去祭拜这位传奇的老人,但村民说现在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得好,进山的道路已被树木杂草封闭了,很难进去,我们只好作罢。
据调查了解,贺子戊是1946年秋退役回乡的。贺子戊回乡后家中人口众多,有元配、长子、长媳、两孙男、一孙女和从外地带回来的小妾、两幼男、一幼女共11人生活。贺子戊回乡后除与长子贺绍慈一起耕种五斗三升祖田外,又用国民政府发放的将军退役抚恤金购买了三斗五升水田耕种,还在本村私塾教书以弥补家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评定阶级成分时将贺子戊家评定为贫农。1952年土改复查时,驻村土改复查工作队因贺子戊原在国民党里做过高官,又将贺家的成分定为官僚地主。从这时起,贺子戊的人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小妾幼女相继病故,居住的房屋和田地被没收,长子贺绍慈只能带着家小搬居贺姓老屋,贺子戊书也教不成了。为了生存,贺子戊带着次子搬居吴姓村庄来耕田种地,敷衍度日。
莲花贺村地处梁子湖畔,三年两头发大水,田地房屋时常被洪水淹没,艰难苦境不堪言状。这里有贺老于1953年正月初七夜逢大风雪,次日早床中口占七绝一首:
破墙危屋北风边,
夜雪纷纷堆满间。
非是畏寒卧不起,
也因无处把炊烹。
正月十一夜又风雪,次日感作:
春来两度雪飞尘,
草色枯黄未见青。
东北风寒侵入骨,
衣单不耐破墙人。
从以上两首七绝就可看到当年贺子戊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从1952年土改工作队将他家错划官僚地主之日起,贺子戊曾多次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他的成分问题,要求政府对他家成分重新评定。1955年2月,贺子戊又将他的家庭近况和个人请求,写信给他的老上级、老朋友程潜以及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湖南、湖北两省政府均给贺老以回复。在高层关注下,1956年10月,贺子戊的官僚地主成分才被鄂城县政府下文撤销。同时,鄂城县公安局也通知撤销了对贺子戊的劳动管制。这时,贺子戊又赋五言律诗一首:
五年地主运,
凄楚事如何。
亲旧往来少,
破墙风雨多。
勤劳本所愿,
冻馁岂能过。
幸有高明察,
朝朝喜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