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志士——贺子戊

辛亥革命网 2012-06-19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严基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鄂州籍仁人志士投入武昌首义者达千人之多,其中不少还血染沙场,献出了宝贵生命。贺子戊是载入1999年出版发行的鄂州市市志的参加武昌首义

  2010年10月初,笔者偶尔路过城区一废旧物品收购站时,见一群学生正从一堆废旧报纸中翻找旧杂志贺子戊(1888—1966)和书籍,孩子们还不时翻出几册笔记本和小儿书。突然间,我看见有几张泛黄的纸张和照片被孩子们抖落出来,我立刻上前仔细翻看,原来是一批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历史档案资料,数数有300多份。这其中就有武昌首义志士——贺子戊回忆录和诗词手稿。其中一份长2800mm,宽20mm,另一份长800 mm,宽300 mm,撰有五言、七言律诗词36首,记述了1952年至1963年11年间贺子戊的思想、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等轶事和当时的国家政策、形势和农村田园生活,还有贺子戊于1955年2月写给原国民党长官程潜 程潜,时任湖南省省长。的信件、湖南省政府的回信以及湖北省政府复函等,同时有贺老回顾武昌首义战争和南北议和的情况纪实。只可惜贺老1950年上缴县政府的辛亥首义同志委员会会员证、退役军人会员证、军人手牒和抗战时期委任令等6份了无踪影,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史料。

  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旧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傍晚,地处华中腹地的湖北省城武昌,突然枪声大作,继而炮声隆隆,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率先打响了推翻清朝260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武昌起义第一枪。

     这次革命的发生地处在与鄂州毗邻的武汉,但鄂州籍志士却为此作出了决定性的卓越贡献。首义前夕,有起义事泄被清廷杀害的“三烈士”之一的彭楚藩;有打响标志着清王朝崩溃第一枪的程正瀛;有发难后临危受命的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吴兆麟;有身先士卒、督阵拼死冲杀大败清军的胡廷佐;有壮烈牺牲的敢死队队长马荣;有奋勇杀敌屡建战功的胡廷翼、陈国桢、伍正林、吕丹书、杨润余、徐干城、王正甲、吕中秋、贺子戊、李树声。还有为辛亥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读书人徐达明、万廷献、熊晋槐、刘艺舟、张祝南、刘复、朱峙三、范叔衡、喻毓西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鄂州籍仁人志士投入这次革命者达千人之多,其中不少还血染沙场,献出了宝贵生命。贺子戊是载入1999年出版发行的鄂州市市志的参加武昌首义的94名志士之一。

     贺子戊,又名贺壁城,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鄂州市太和镇莲花贺村人。1903年,贺子戊在金牛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武昌府中学,1907年中学毕业后投入湖北学生军,辛亥年(1911年)八月参加了武昌起义。他参加了从10月18日至11月2日的首义革命军与清廷袁世凯、冯国璋率领的清军进行的汉口战役和11月1日至11月27日的汉阳保卫战。身为正目的贺子戊,带领青年学生军冲锋陷阵,前赴后继,在争夺战略要地刘家庙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在汉阳保卫战中,革命军以不足5000人的兵力与清军15000多人决战了26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建立共和的士气和决心。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革命风潮席卷全国,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云南、江苏、上海、浙江、贵州、安徽、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十四个省市先后起义宣布独立,其他各省区也发生了多起群众的反清斗争。汉阳战役失利的第五天,江浙革命军又攻克了南京,彻底动摇了清王朝260年的根基。

     从10月10日武昌首义到11月27日汉阳失守,湖北革命党人和广大军民为了占领和保卫武汉三镇,英勇地奋战了49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当时湖北军政府统计,在这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就有4280余人,死伤不能确定的2370余人,受伤的1735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汉口失守前四天,汉阳失守前两天的战斗和首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已故辛亥革命老人张难先估计说:“有此万余人之头颅,支持武昌根据地两月,使各省胆气雄壮,次第反正”,全国各地起义独立,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最后崩溃,这是对武昌首义恰如其分的评价。

  戎马四十年

     武昌首义成功,南北议和建立共和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不久,贺子戊考入湖北陆军军官学校,1914年3月毕业。1915年春随陈二安将军入川任四川成武将军署上尉、少校副官。1916年秋又跟随陈将军晋京考充北京陆军部少校差遣。1923年冬,贺子戊又投往广东,充任广州大本营中校参谋,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军事教官。其间程潜是贺子戊直接长官,与贺私交甚密。这时,正值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此期间,贺子戊还见到了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同年经湖北汉阳人万寿恒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期间还充任程潜任总司令的湘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议。1925年夏,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这时贺子戊也因病离开广州,充韶州大本营中校参谋。1926年,调任第十九军军部中校参谋。1931年冬,贺子戊调任河南省罗山县县长。1933年又调任南昌行营参谋;1936年冬任重庆行营中校参谋;1937年调任陕西行营中校参谋。“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特别是“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贺子戊先后调任第三战区长官部上校参谋、上校运输大队长、上校参议、国防部兵站总监部上校参谋、少将处长等职,历时八年。当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顾祝同(1893—1987),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政府主席。与贺子戊既是黄埔同僚,又是直接上级长官,交情相当密切。在此期间,贺子戊工作积极,为抗击日寇献计献策,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第三战区长官部和国民政府国防部表彰。

     1945年抗战胜利后,贺子戊看不惯国民党独裁专制,更不想国共两党又发生兄弟残杀,毅然决定请求退役。1946年秋在杭州第十二军官总队退役将领集训班培训时,顾祝同已改任徐州绥靖主任,顾祝同邀请贺子戊赴徐州就职,贺不愿参加内战,拒绝赴任就职而退役回乡。1947年,顾祝同升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长时,又来函催贺子戊赴京就要职,贺决意不再为蒋家王朝卖命,断然拒绝赴任,在家以教书耕田为业。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