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饶辅庭事迹亲访记

辛亥革命网 2012-06-13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丘一中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饶辅庭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4月27日起义发动,在攻打督署之际遭到逮捕,清吏审讯数次,施以酷刑逼供,他始终坚不吐实,且责

  一、家庭出身和幼年时代

  饶辅庭烈士(1879—1911),出生于广东梅县松口石磐桥村。父母务农,家极穷苦。辅庭兄弟六人,本身排行第六,序最小。他七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长兄负担全家生活。由于当时在乡下无法谋生,其长兄迫得向亲友告贷旅费,历尽艰辛,到南洋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尼),投靠广东东江客籍同乡。饶家族人也有先己侨居该地,替外国资本家干苦工的。辅庭的长兄赖此得获进身受雇,干开采锡矿的重活。饶兄手胼足胝,辛勤俭朴,支持各幼弟生活。接着,辅庭的几个哥哥都先后到南洋做工。辅庭因年纪最小,仍留在家乡居住,靠兄长接济日常生活。家中本来佃耕少许田地,自从父母去世,诸兄远离,所佃之田,又被别人夺去,个人生活,极为困苦。由于家贫,辅庭届学龄时,还无力入塾就读,只在村中跟一些邻里孩子群处,认识点字,同时自学书写。他天资聪颖,很快便学到许多字,并渐渐能读书写信。《三国演义》、《水浒》等书,是他童年时代最喜爱的读物,读后能讲出来,头头是道。他对封建社会所谓《四书》、《五经》之类的“圣贤之书”,向来不感兴趣。相反,《水浒》写的官逼民反,对他却有很大启发。他家附近的杉树坑有一间李姓大屋,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时,左宗棠曾带兵追击太平军驻扎该处。屋的对面,有一个小山冈,是清军屠杀太平军官兵和劳动人民的地方,人们把该处称为“杀头冈”,荒冢荆榛,磷光闪熠,令人望而却步。饶辅庭从父老口中听到有关“长毛”的故事,他对“长毛”(即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无限钦仰和向往,每当和村童聚在一起时,最爱跑到杀头冈来,模拟军事交战的演习。孩提时便凭纯朴的感情对穷人造反寄予同情。

  二、上海求学时参加同盟会

  饶辅庭年纪渐长,逐步认识到清王朝腐败无能,更迭地受到外国的侵略、凌侮,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他对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产生了强烈的憎恨。这时,孙中山先生正在国外进行革命的宣传和活动,梅县松口附近一带,经常有许多华侨往返,带来了孙中山领导革命的信息。有人把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反复传播。饶辅庭从此对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革命宗旨十分赞成,对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活动很是关心。

  当时,清政府对中山先生和革命党人非常畏惧和仇恨,对革命学说和宣传革命的刊物严密遏制、检查和封锁。一般都靠由国外回乡的华侨挟带回来,即使是片楮零篇,大家都十分珍视,辗转借阅传诵。饶辅庭就是这些积极人物中最热心争阅者之一。他想方设法点滴收集保存,细心研读,因而逐步激发了革命的意志和决心。

  远溯到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前(1905年前),松口这地方由谢逸桥、温靖侯等做了梅县松口师范(该校当清廷推行“新政”,废科举,办学校时,由温仲和、饶芙裳等创办)监学,后来又有松口高等小学堂,为宣传革命,打下了基础。到了1905年后,同盟会更积极利用学校合法地位,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展同盟会组织,在知识界中影响很大,革命思想传播极速。饶辅庭很快就认识了这些人物。他认为要推翻清朝,必须广开民智,提高民族精神,故主张大办新学。那时饶辅庭长兄已经亡故。二兄饶镜彬已在南洋开起商店,对家乡较多接济,来函要饶辅庭入学读书。饶以上海人材荟萃,风气早开,便到上海考入一间中学校(名已忘)就读。他对学校各学科都很重视,成绩优良,同时更注意社会问题的研究。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立同盟会后,国内相继设立分支机构,饶也在上海参加该会。他在读书期间,积极宣传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联系志士,发展组织。1910年初,饶辅庭毕业后返回松口。此时松口同盟会组织发展相当迅速,领辖惠、潮、梅各地同盟会分部,各地会员来往于松口的很多,都是来报告情况,商洽工作的。领导人是谢逸桥、温靖侯、谢良牧等人。温靖侯父亲是清朝翰林,曾长韩山书院,颇负文名。谢逸桥、谢良牧是华侨宫商谢双玉之子侄,是孙中山的朋友,为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输财很多,松口同盟会所用款项,均由谢氏兄弟负担。谢逸桥在汕头开有店铺,常以视察汕头商务为名,来往潮汕,秘密从事革命活动。饶辅庭回到松口后,谢、温等就要他往惠州、潮州等地作联络,传达指示,布置工作。饶还与松口同盟会骨干温翀远、丘映芙、姚雨平、张醁村、郭典三、谢鲁倩等交情很好。他专责担任秘密工作,时常变换姓名,故外间不太知道他的情况。饶参加同盟会后,下定了为革命献出一切的决心,极少考虑私人的事。他的二哥饶镜彬以他年纪已大,累次催他成婚,要他置家后即到南洋去从事商业,他都借故延宕。他在上海读书时,与同乡富家女吴某是同学,吴某之兄吴小梅也是同学,并一起参加了同盟会。他们过从甚密,吴某对饶非常倾心,愿作终身伴侣,并表示可资助饶深造,饶以彼此志趣不同,贫富悬殊,婉为拒绝。饶毕业后,二哥促他到南洋更急,并亲为做媒,与原籍邻居大温屋的一位温姓侨商之女温慧玉结合。时温慧玉刚二十岁,住在松口,饶镜彬写信催饶辅庭与温慧玉见面,辅庭与温翀远、谢逸桥等商议,温、谢等认为饶已三十多岁,理应成家,同时认为到南洋去一样可以搞革命工作,也主张他听从镜彬安排。饶辅庭便去会见温慧玉。温性情娴淑,慕向新学,对革命道理有一定认识,相见后双方均感满意,于1910年12月在松口结婚。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