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与孙中山的关系(2)

辛亥革命网 2017-04-07 13:5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耀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2月30日,已经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主持通过《同盟会本部改写暂行章程并意见书》。 ,宋教仁与孙中山的关系,

  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

  自从1907年2月28日黄兴与孙中山之间发生激烈冲突之后,在同盟会内部一度代理庶务的宋教仁,一直对于所谓“做事近于专制跋扈”的孙中山保持着高度警惕。辛亥革命爆发后,宋教仁在由他执笔起草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和《江苏军政府临时约法》中,明确选择了主要用于架空虚置最高权力的责任内阁制。而孙中山一派对于宋教仁、章太炎、谭人凤等人,也一直采取否定排斥态度。

  1913年3月,自称崇拜宋教仁的《民立报》同事徐血儿(天复),在为遭受暗杀的宋教仁所写的《宋先生教仁传略》中回忆说:“冬月初,孙中山先生回国,先生偕张继回沪,主张举孙先生为总统。初八日,同盟会诸巨子,会于中山行辕,议决举中山为总统,黄克强为内阁总理。克强不允。中山、汉民主张不设总理。先生内审国情,外察大势,鉴于责任内阁之适于民国也,起而力争。中山认可,派张继与先生磋商,以克强不允任总理,拟请先生代之。先生不允,邀居正、田桐、吕天民至克强处力劝,克强始允。于是,中山为总统,克强为总理之议始定。同赴南京,预备组织政府。先生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不设总理,乃提出修正案,代表有不知在沪所决议者,起而反对,致未通过,并加入国务员同意权一条。先生主张,终受此挫折,不能实行。后孙总统提出先生为内务总长,亦以从前种种误会,致未通过。先生亦不以之介意也。”

  这里的冬月“初八日”,即公元1911年12月27日。国民党内部这种树碑立传的文字,自然存在着为死者讳、为尊者讳的溢美浮夸之辞。相对而言,时任宋教仁日文秘书的日本籍同盟会员北一辉的相关记录,要显得更加真实。

  据北一辉在1921年出版的《支那革命外史》介绍,他从上海到南京劝说宋教仁拥护孙中山,宋教仁气得满脸通红:“老兄你也学日本浪人的那一套吗?你的大元帅主张误了事,黄兴的优柔寡断又误了事,孙中山的空想再来误事的话,革命将怎么办呢?黄兴食言不来也无所谓,我有兵力,决不允许孙派的人踏进城门一步!”

  12月27日,同盟会元老张继前来劝说,宋教仁才答应前往上海参加同盟会内部会议。会议结束后,与孙中山等人初步达成妥协的宋教仁,回到寓所向北一辉道歉说:“今天早晨在南京对您发脾气,非常失礼。孙先生实际上是个好人,我过去在东京那样攻击他,现在很后悔。黄君有很多人反对,不如由声望较高的孙先生出来更能纠合人心,对革命更为有利。孙先生担任大总统成为革命的中心人物,黎、黄二人分别在武昌和南京负责军事,我担任内务总长即国务卿掌握政制实权,集中力量促进全国统一。这样大家都能够各得其所。这是我和孙先生今晚商量好的。至于美法两国政制形式的问题,现在还不是讨论的时机。请您放心好了。”

  遭否决的第一份内阁名单

  事实上,年轻气盛的宋教仁对于自己军政实力的估计过于乐观。等他离开上海返回南京之后,同盟会内部的孙中山一派人,便利用公开发布《同盟会本部改写暂行章程并意见书》的方式,采用“贪夫败类”、“汉奸满奴”、“偏怯者流”之类最为严厉的字眼,不点名地谴责排斥了包括他在内的相关人等。

  1912年1月3日,代行参议院职权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并且投票否决由孙中山提交的第一份内阁名单。1月4日,上海《申报》在“要闻”栏刊登这份被否决的内阁名单,其中黄兴的职位是内阁总理兼陆军卿,宋教仁的职位是实际权限相当于内阁总理的内务卿。

  1912年9月13日,于右任在《民立报》连载的《答某君书》中介绍说:“如渔父者,才、学、识三者俱备……不意当南京政府时,本党中一种人挟旧日之恨,拼命攻击,声言非驱逐宋某出同盟会不可。竟因反对宋君,废去国务总理。”

  另据江苏代表、同盟会员袁希洛事后回忆,他与马君武等人支持孙中山的总统制,并且坚决抵制宋教仁主张的责任内阁制。其理由是认为担任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宋教仁年纪轻、声望浅,而革命党内部的蔡元培、王正廷、王宠惠等人,以及响应辛亥革命的程德全、张謇、汤寿潜等社会名人,不应该屈居宋教仁之下。

  作为总统府秘书长的胡汉民,事后在自传中回忆说:“钝初居日本,颇习政党纵横之术,内挟克强为重,外亦与赵、张、汤化龙、熊希龄相结纳,立宪派人因乐之以进,宋之声誉骤起,故章炳麟才之。然终以党人故,克强不敢夺首领之地位,钝初始欲戴为总统,己为总理,至是亦不得不服从党议,然仍主张内阁制。”

  这里的“钝初”即宋教仁。“克强”即黄兴。“赵、张”即立宪派领袖人物赵凤昌、张謇。“章炳麟”即章太炎。宋教仁为了坚持给自己量身定做的责任内阁制,将要付出的代价并不限于丢掉内务总长的职位,一年之后,他还将为此付出宝贵生命。

  宋教仁遇难之后,因为发动“二次革命”而逃亡日本东京的孙中山为了重新组建中华革命党,于1914年6月15日致函南洋党人,强调“此次立党,与前此办法颇有不同:曩同盟会、国民党之组织,徒以主义号召同志……不计品流之纯粹……无奉令承教之美德;致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有类散沙。”这是孙中山对于一心想把他架空为“傀儡”的宋教仁等人,再一次否定排斥。

  (张耀杰,文史学者,著有《民国背影》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