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先生事迹述遗(2)
辛亥革命网 2012-06-04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杨文 查看:
广州光复后,于1920年12月15日,广州革命政府以宝璧舰将先生的灵柩由香港运回广州。
朱先生于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沙河之驷马岗(即今之先烈路),1月23日在广州开各界追悼朱执信先生的大会。先生下葬时孙中山先生曾往送殡,开追悼会时中山先生有祭文,称致祭故友朱先生。
1936年朱先生驷马岗墓地因有水蚁,因此改葬于执信路执信中学校内园地。
先生既殁,不旋踵而桂系倾覆,粤省抵定。越年海外侨胞捐集基金,建立执信学校于广州越秀山下,后数年建立现校于先烈路,又建立一纪念碑于东莞县虎门太平圩上,即朱先生的遇难处,以为纪念。
朱先生之死,孙中山先生深为痛悼,曾语人曰:执信是革命中之圣人。1922年6月陈炯明之叛,中山先生又曾语人曰:如执信尚在,竞存当不致此。由此观之,孙中山先生于先生之深爱可知矣。
关于先生遇难始末,番禺古应芬本有记载,编成一帙,当时廖仲恺先生将此记置放于总统府笥中,至陈逆之变,竟毁于火。
先生热爱祖国,既抱政治革命之心,复具改造社会之志,尝言欲改造旧社会,必须有新学识,先生以提倡教育为己任,观其遗著,亦可见其崖略。先生最早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汉文,所译《共产党宣言》早于陈望道数年。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先生甚为兴奋,1920年初,曾有意游俄,考察其社会制度等,后以事阻未能成行,至9月21日而殉难于虎门,未竟其志也。
朱先生之志节与革命主张,与廖仲恺先生最为契合,而两人志行也相同,廉明正直,疾恶如仇,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而两人所遇,亦如同一辙,实可悲也。
先生虽习政治经济,而于军旅之事,也是长材,身在兵中,已逾十载,逝世后,孙中山先生追赠为陆军上将。
先生生平著作甚多,载之国外者如仰光、雪梨、星加坡各埠报刊,国内则见诸《民报》、《民国》杂志、《上海晨报》、《星期评论》、《闽星》杂志、《建设》杂志,常用蛰伸、悬解、民意、前进、琴生等笔名,自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后,与革命同志往还书札,恒署秋谷二字。朱家由浙来粤已百余年,虽名为寄籍番禺,而先生每与人书写楹对,辄称萧山朱大符。
先生三十六年来,居穗时间甚暂,尤以参加革命后为最,综先生一生,在穗寓所认为较长时间的,只有四处,1885年诞生于广州小北豪贤街,1907年寓于小北善庆街德源里,1912年寓于河南同福大街二巷,1917年寓于小北板桂坊。此乃先生一生在穗最后所寓地址。
关于朱执信先生自刻“芒砀山贼耳”五字朱文石章的说明:
1962年间,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朗如先生,在沙面经济餐厅和我晤面,谈及我姑丈朱执信的革命事迹。李说,三哥(指朱执信)是我们的旧友,又是革命老前辈,令人崇敬。我还忆起辛亥前后,他曾自刻过一个图章,是“芒砀山贼耳”的朱文五字小印。这个图章是朱三哥要来做招抚绿林中人和组织民军的专用的暗号之用,招抚阿登时(指李福林)就曾用此印,以后搞民军时,也用过此印,未知此章现尚存在否。当时我尚未发现此石章,及至“文化大革命”后期方始发现,而李朗如先生早已作古人了。此印和其他二章已于1980年献给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朱执信自刻的“芒砀山贼耳”小章释:
①汉书,高帝纪“隐芒砀山泽间。”芒山砀山合称,位于今之安徽省。
②后梁太祖朱温,阳山人,公元877年参加黄巢起义。907年称帝,改为晃,建都汴(今之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