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议员陈黻宸:正直无畏 勇立潮头

辛亥革命网 2012-04-28 00:00 来源:瑞安日报 作者:马邦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中,被誉为“海内师表”的瑞安先贤陈黻宸,与当时全国众多仁人志士一样,勇立潮头,自觉投身时代洪流,为民主革命、共和事业

  100年前,一场旨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创立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风暴,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神州大地,彻底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被誉为“海内师表”的瑞安先贤陈黻宸,与当时全国众多仁人志士一样,勇立潮头,自觉投身时代洪流,为民主革命、共和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救亡图存   力倡维新变法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居瑞安县城会文里,人称“瑞安先生”。他16岁结识陈虬,18岁交好宋恕,共论永嘉之学,同怀报国之志,而且终生友好不渝。他们三人都是晚清民初时期,温州先进知识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人称“东瓯三先生”,亦称“温州三杰”。

  陈黻宸从小才华出众,20岁考取生员,业师孙锵鸣对其课作赞不绝口,将其誉为“龙门飞将”。22岁时,他与许启畴、陈虬、宋恕等开风气之先,在瑞安组织求志社,参加者“极一时之盛”。求志社成员以自由组合形式,共同研讨学问,探求救国之道。他们不着异服,均穿布衣蓝衫,带有明显的不满现实、反抗传统的倾向,人称“东瓯布衣”。后来,因遭封建保守势力攻击,欲加以“结党”的罪名,社员纷纷易服,惟陈黻宸依旧布衣不改,与之抗争到底。

  陈虬创办利济医学堂和利济医院时,曾“求资助于乡人,莫之应”。陈黻宸独“举其修脯所得,衣食外辄以付陈君,为建造学堂之费。”此举极具影响力,促成了近代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的诞生,为家乡培养中医学人才作出贡献。1895年,他和陈虬一起上京会试时,曾踊跃参加“公车上书”活动,成为此次活动的中坚人物,深受康有为的器重。后来,他俩又和汪康年、蔡元培等人一起在京筹建“保浙会”,力倡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和陈虬被指控为“康党”,险遭不测。后多亏孙诒让等正直人士的救助,才幸免于难。

  从此,陈黻宸对清廷统治者的反动本质开始有了新认识。1898年8月,叶瀚在上海创设速成教习学堂,在宋恕推荐下,陈黻宸赴沪任教职。1900年,又应杨文莹之聘,任杭州养正书塾教习。其时,汤尔和、马叙伦、杜士珍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披帷入室列坐,问胸中所疑,漏下犹不去”。养正书塾后改为杭州府中学堂,1902年5月发生学潮,陈黻宸因宣传民主思想,支持进步学生罢课而遭排斥。他愤然辞职而去,马叙伦、杜士珍等数十名学生也随之离校。

  不久,他又到上海主编《新世界学报》,继续宣传反对封建专制、救亡图强的民主思想。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对他大为赞赏,认为“新出之《新世界学报》,魄力亦有大惊人者”,“文章之锐进,理想之烂斑,实本社记者所深佩”。又说陈的《经术大同说》等文,“猛烈抨击专政体制和专制学术”,“在当时国内的刊物是罕与伦比的”。连吏部尚书张百熙看过陈黻宸的文章后,也大为赞赏,曾对同僚孙家鼐说:“余观其所著《经术大同说》、《独史》、《德育》、《地史原理》诸篇,辄抚摩不释手,叹为一代绝作!” 

  勇立潮头  投身保路运动

  1903年7月,陈黻宸考中进士,授户部贵州司主事。同年冬,主考官孙家鼐奉命总理学务,便奏派他为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教习。1904年12月,总理学务大臣张百熙又奏派他兼任学部京师编译局总纂。1905年7月,调任户部计学馆(京师译学馆)教习,仍兼任以上两职。在京期间,他曾多次上书讨论学务,提出《初级师范学堂办法》十二条和《蒙小学堂办法》十三条等改革主张。 

  1906年10月,因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调,离京前往广州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兼任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到任后,他申明办学宗旨,要求通过掌握方言,“俾明异国之情势”。告诫学生,“学无中西,惟求有用”,强调事功为天下,非为一己,力求将永嘉事功之学发扬光大,从而在广东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迫于全国形势,清廷在1909年实行“预备立宪”,诏令各省成立咨议局。陈黻宸被推举为浙江省咨议局第一任议长,陈时复、沈钧儒任副议长。当时正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各地反清革命风起云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化”,实质是借“国有”名义,变相将铁路修筑权卖给帝国主义,此举引发了全国“保路风潮”。四川咨议局正、副议长蒲殿俊、罗纶、萧湘等人,首先发难,号召民众进行抵制。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并举行万人保路大会,进行罢市、罢课,抗纳捐税等斗争。

  陈黻宸也闻风而动,与陈时复、沈钧儒及议员叶浩等51人一起,联合抗议清廷将商办的浙省沪杭甬铁路收归国有,并弹劾交涉使王丰缟崇洋媚外、丧权辱国。陈黻宸还亲自起草文案,呈请浙抚院召开临时会议商榷此事,并指示他的学生马叙伦、汤尔和、楼守光等,大造声势、广为宣传,借此扩大舆论影响,做到内外呼应,上下同心,形成合力。经与抚院多次较量,迫使巡抚增韫不得不如实上奏朝廷。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