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后婉容的师傅陈曾寿(2)

辛亥革命网 2012-04-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陈曾寿曾任末代皇后婉容的师傅,后为伪满洲国臣。同寓居青岛的清宦刘廷琛交往颇为密切,曾一起进北京参加张勋丁巳复辟;并时常赴青岛探

  《辛亥八月二十五日舟过黄州》七绝云:“鼓角声中几度过,夕阳如梦旧山河;再来更觉西山好,只是青随泪眼多。”其弟陈曾炬著录云:“辛亥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夕,武昌兵变,全家陷城中。所赁龙氏屋在山之麓,城垣缭绕其上。逾两日,乃贿守陴者佯做不见,使家人登城,于僻处缒而下,奔江边,雇小舟回蕲水下巴河故里。舟子索百五十元,平日只制钱一二千文耳。舟行江中,见前数武一舟被盗劫,予家之舟幸而获免。既抵巴河,乡间土匪蜂起,一夕数惊。时伯兄官京曹闻变,请假乘京汉车南下。至汉口,探知家人已行,遂亦至巴。以乡间既不能安居,乃挈家移居上海。在黄石港乘江轮,其地本非商埠。夜坐小舟傍轮大江中,由轮下梯高二三丈,老弱妇孺攀援以登,其危可知也。轮中人满,几无隙地。且囊空无购票资。到沪,使一人先登岸,在亲友处借贷返,家人乃得离船。未几,眷口居北京者亦航海南来。全家四十余人赁一小楼而居。室少人众,床褥不备,半席地以卧焉。居久之,生计益困,唯卖旧藏字画以度日。亲友中有出仕民国者,悯其贫。或不无推挽之意,然知予兄弟宗旨,不敢出诸口也。”文内“伯兄”即陈曾寿,七绝即此行所写。辛亥后,初居杭州,同一些清朝遗老时有交往。为复辟清室,便迁往上海,时常往来于青岛、天津之间。张勋率辫子军进京时,他与刘廷琛负责打前栈,不断向上海的复辟着传递复辟信息。1917年7月1日,他跟随张勋及其亲信,参与溥仪复辟活动。他被授学部右侍郎。丁巳复辟失败后,他仍回上海,过着靠卖字画过日子。1930年就被召到天津,担任婉容的师傅。

  中国末代皇后——婉容(郭布罗·婉容,字慕鸿,号植莲,达斡尔族,正白旗,郭布罗氏。)1906年11月13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册封皇后时年方17岁。1922年12月1日,婉容与溥仪举行清室最后一次轰动中外的帝婚,成为清朝史上的末代皇后。1924年底,溥仪被逐出宫,婉容也随之结束了紫禁城的生活。“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骗下,被偷运到长春,当上伪满洲国皇帝。只好留在“满洲”度过了漫长而黑暗的14年。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日病逝于吉林省延吉。

  陈曾寿后随溥仪出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苍虬阁诗集》的点校前言里于此辨析最多,给以回护;但罗继祖在《庭闻忆略》中却点名直斥。中日干戈,苍虬之子亦身落事中。死后是非只好归之于难齐之物论,而韩冬郎犹能奔驰闽中,还能够“总得苔遮犹慰意”,而陈曾寿的命运,恐怕只能是“若教泥污更伤心”了。

  陈曾寿就任“皇后”师傅后,接近溥仪渐多,时参与政务。“九一八”后,在郑孝胥和罗振玉的怂恿下,要溥仪去东北。陈曾寿上折奏云:“奏为密规近日情势,宜慎赴机宜,免误本谋,恭折仰祈圣鉴事。窃闻凡事不密则害成。所当暗中着着进行,不动声色,使人无从窥其际。待机会成熟,然后一举而起。故不动则已,动则必期于成。若事未实未稳,已显露于外,使风声四播,成为众矢之的,未有不败者也。……抑在今日局势未定,固当沉机以观变;即将来东省果有拥戴之诚,日本果有敦请,皇上复位之举,亦当先察其来言者为何如人。若仅出于部分军人之意,而非由其政府完全谅解,则歧异可虑;变象难测。万一其政府未能同意,中道改计,将若之何?是则断不可冒万险以供其军人政策之尝试。若来者实由于其政府举动,然后探其真意所在,如其确出仗义扶助之诚,自不可失此良机;如其怀有利用欺诈之意,则朝鲜覆辙具在,岂可明知其为陷阱而甘蹈之。应付之际,宜与明定约言,确有保障而后可往。……故此时我之所谋,即暂从缓动,以后机会甚多。若不察真象,轻于一试,一遭挫折,反永绝将来之望,而无以立足矣。皇上天纵英明,饱经忧患,不能坚持定见,动合机宜,不致轻为所摇。臣愚见所及,是否有当,理合恭折密陈,伏祈圣鉴。谨奏。”

  在天津举行“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去东北,陈曾寿因未参加这次会议,次日给溥仪上一奏折,略云:“奏为速赴机宜,以策万全,恭折仰祈圣鉴事,今日本因列强反对而成僵局,不得不变动东三省局面以自解于列强,乃有此劝进之举,诚千载一时之机会。遇此机会而无以赴之,则以后更有何机之可待?惟赴机若不得其宜,则害有甚于失机者。今我所以自处之道,可两言而决;他与日本订约,酌让路、矿、商务之利,而用人行政之权完全自主,则可以即动;否则万不可动,如是而已。现报纸喧腾,敌人疑忌,天津已有不能安处之势。欲动则恐受嫌于日本,欲静又失此良机,进退两难。惟有请皇上密派重臣经赴日本,与其政府及元来西园寺商洽,直接订约后,再赴沈阳,则万全而无失矣。……附片:拟与日本议订约款大纲:(1)用人行政之权,完全自主,日本不得干涉;(2)训练新军如需用日本教官时,由我自由聘雇,只司教练之事,不干涉统率调遣之权;(3)两国订攻守同盟之约,无论对民国或俄国或欧美任何国有战事时,两国协同做战到底,利害共之;(4)尊重历来已订条件,关于东三省铁路及一切恳案,双方开诚商议,以共存共荣为主旨。以上四条如此,请皇上召陈宝琛、胡嗣瑗、郑孝胥等集议裁定。”这些意见代表溥仪身边遗老的意见。

  到东北后,陈曾寿根据溥仪意思拟“正统系”十二条,同日本争权宜。后来郑孝胥就未将十二条拿出来向日本人交涉。溥仪就任伪执政一个月后,请假回天津的陈曾寿寄信给溥仪说:“京津旧臣,闻皇上就任执政,疑尊号自此取消,痛深悲愤。即曾任民国官吏如曹汝霖、汪荣宝等,亦以名义关系甚重为言。臣以皇上屡次坚拒,及最后不得已允许之苦心,详为解释,闻者始稍知此中真象,而终无以尽祛其疑。”说明陈曾寿虽劝说过溥仪去东北要慎重,别上了日本人的当;可是上了贼船,还是支持溥仪任伪职的,始有四处做“解释”之举。最终还是被日人所抛弃。因陈曾寿曾拒绝接受日方派到近侍处的一个事务官,又反对日人砍伐近侍处管理的福陵、昭陵的树木,无法在伪满立足,终于在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而去职后。后来他到北京,住入宣武门外果子巷内的蕲水会馆,在十分贫困中度过了七年,听到伪满垮台,溥仪被苏军俘虏的消息后,写过一阙《菩萨蛮》词,内有“船儿难倒转”句,是引用宋徽宗被金兵俘虏时的词意。1948年,迁居上海;陈曾寿《悲凉》诗云:“不曾萧瑟叹平生,绝世悲凉亦可惊。时至则行原不恪,死而后已竟何成。冬郎解笑东方朔,汉武能知司马卿。漫效实斋书感遇,负恩深处涕先倾。”第三联写与宣统帝溥仪的感遇。因这种感遇,故言“不曾萧瑟叹平生”,但人生途路绝难选择,下句一转,“绝世悲凉亦可惊”。1949年2月写诗《戊子除夕感述》。有“维昔壬申冬,倭难发津沽。……芦沟事变起,倭患十载余。”将自己随溥仪去东北的始末作了一个总结。8月,他病故于上海。

  陈曾寿著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六卷(光绪铅印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评云:“是书固非杰作,然体例不失史家风度,颇可取也。”又云:“此书撰于光绪庚子(1900年),前有自序,观其才识议论,并推顾祖禹氏,盖亦潜心史志者。谓咸同之际,粤寇之难,侵掠十六省,绵延十五载,其事最近,其说较详。乃求曾胡诸公所以大功告成,克歼巨寇之所在,于其窍要,关系之处,复博求诸公疏奏书札之遗,反复考求,择录于后。此书专述清洪两军战事,并附图说,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考。书凡六卷,取记事本末体。卷一为二次克复湖北始末,述咸丰二年事,后附曾文正公奏牍数篇;卷二为三次克复湖北始末,始咸丰四年,至六年,次克复九江始末,述咸丰七八两年,洪军守九江事,后附胡文忠公奏牍若干则,卷三篇幅最多。首楚军平皖始末,自咸丰八年至十一年,后附曾文正公奏牍数十篇;卷四平江南始末,起咸丰二年至同治四年,后亦附曾文正公奏牍;卷五平苏始末,始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后附李文忠公奏牍;卷六平浙始末,其起迄年月,与苏大致相同,后附左文襄公书牍。因曾国藩驻安庆祁门最久,与太平军陈玉成诸人相持数年,故史实较繁;卷六平苏,盖专指李鸿章平吴事。否则与江南篇相重复矣。”又谓是书仿《湘军志》例,“于各省分别叙述,惟以王辨者之奏牍史材,附列篇后,别创新格,亦具史识,至各篇记载,虽无多精采,而平实详明,考史易于检阅。全书中自以平皖始末为佳。”是书虽有史料价值,但由于评作两者,均持清廷立场言事,则不可取。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