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女侠徐宗汉的传奇人生

辛亥革命网 2012-04-11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苏明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相比于同时期的鉴湖女侠秋瑾,徐宗汉也许不为广大国人熟知,但其一生也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其与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的革命爱情故
 

  随着电影《辛亥革命》与同名电视剧的热播,辛亥女侠徐宗汉走进了更多观众的视野。相比于同时期的鉴湖女侠秋瑾,徐宗汉也许不为广大国人熟知,但其一生也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其与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的革命爱情故事更是为人称道。

  闺秀易名投革命

  徐宗汉,原名佩萱,1876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商业家庭。她的祖上在十九世纪中叶就移师上海,在商业领域发展得风生水起,叔叔徐润则在沪上主持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赫赫有名。她从小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上较少封建羁绊而更多的是开放进取的精神。1892年,16岁的徐佩萱偶然在澳门的诊所结识当时正在行医的孙中山,受到革命先行者的点拨,随后改名为宗汉,以表抗争清廷,进行革命的决心。18岁时,徐宗汉由父母做主,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广州巨富李庆春次子李晋一为妻,婚后不久,李晋一便因病去世。在广州河南跃龙里李府的生活,徐宗汉三个月学会了流利英语还与李府的家庭医生后来被称为“女界梁启超”的张竹君成为好朋友,并变卖妆嫁仗义疏财,一时传为美谈。

  1901—1902年之间,在张竹君所设的福音堂里,她经常参加两广志士胡汉民、马君武等人的每周聚会,议论时政,鼓吹新学。1907年,在丈夫去世之后,徐宗汉挥泪作别一对儿女,到南洋槟榔屿执教,与二姐徐佩瑶会合。为了方便与当地人交流,徐宗汉毅然决然开始自学马来语,不到半年,就能以马来语与人交流会话了。此时的槟榔屿已经是革命党人在海外的重要据点之一。在槟榔屿,徐宗汉又与孙中山邂逅了,如他们曾经在澳门的不期而遇。孙中山是来向华侨筹款的,同行者是他的朋友和战友黄兴。孙中山、黄兴人生地不熟,又听不懂马来语,她自然成了向导;黄兴听不懂华侨的广州白话,徐宗汉便不厌其烦地翻译;更有趣的是,孙中山经常听不明白黄兴的湖南官话,这又逼着徐宗汉学会了湖南话,像模像样地作同声翻译。孙中山赞不绝口,黄兴感激不尽。临别的时候,孙中山谆谆教诲徐宗汉:“你有如此出色的能力,应该满天飞,去筹钱,去革命。”这是徐宗汉与孙中山的第二次见面。

  1907年,徐宗汉与大姐徐慕兰、二姐徐佩瑶先后加入同盟会,被称为“徐氏三姐妹”。1908年秋,徐宗汉返回广州,创设审美画会、受贞阁裱画店掩护革命工作,组织广州同盟会分会,发展党务。秋冬间,徐宗汉负责运送军火到广州城内,她镇定自若,顺利到达目的地。

  血染黄花结良缘

  1911年春天,革命党人策划在广州起义。起义前,很多军火出现了毛病,徐宗汉找来一些技术书籍研习修理技术,不断进行参考比照,后来连炸药制造、炸弹装配这些专业技术也都了然于胸,成了自学成才的炸弹专家。在筹备起义的过程中,运送弹药到广州城内危险很大,黄兴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徐宗汉精明能干,便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她。徐宗汉受到黄兴的如此信任,内心非常感动。为此徐宗汉借颜料作坊为掩护,自己则扮成作坊外嫁的新娘。两百多号革命战士扮作迎亲队伍,在喧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取出已先期装在颜料罐里的武器零配件,洗净后以明办嫁妆、暗运武器的办法,先将武器运至广州市,再由别的同志将武器弹药分送至各处。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黄兴胸前挂着一箩筐手榴弹率敢死队进攻两广督府,与清军血战,因寡不敌众不幸兵败。黄兴右手中弹,伤及二指,经万般艰难逃脱,被徐宗汉所救。4月29日,徐宗汉为黄兴改装,避过清兵盘查,与女医师张竹君一起护送黄兴乘船到香港,进入雅丽氏医院治疗。医师在为黄兴动手术前,须经其家属签字,徐宗汉在张竹君怂恿下,以妻子名义签字,手术后又像亲人一样日夜陪伴,精心照顾。面对这位亦刚亦柔的战友,爱慕之情油然而生。黄兴与徐宗汉两人志同道合,从此成为革命夫妻。此时黄兴元配廖淡如依然健在,随后徐宗汉单独返回广州,黄兴在托人捎带的词中写到“萝枕惊回,犹自思君语”,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