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革命的儒将徐绍桢
辛亥革命网 2013-06-08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陈晓平 查看:
武昌起义后,清廷派出冯国璋率领精锐部队反攻武汉。11月27日汉阳失守,革命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气氛令人窒息,据说黎元洪一天五个电报向各省乞援。12月2日,传来了南京光复的消息,刹时之间,局面完全改观。带领江浙沪联军攻下南京的,是原清军第九镇总兵徐绍桢。据家谱记载,徐绍桢是朱元璋大将徐达的14世孙,555年前,正是徐达率兵攻下集庆(南京),奠定明朝的根基。
徐氏一族钱塘名门,博通经史,以游幕为业,俗称“师爷”。幕客是地方官必不可少的助手,有其流弊,但也分层次。徐家一门幕学,以小学经史为根底,兼擅辞章,旁及算学、乐律,著述繁富,律己甚严,非一般孜孜图利的“师爷”可比。徐绍桢的父亲徐灏(1810-1979),不仅精通军、民、财、刑各政,历佐劳崇光、刘长佑、毛鸿宾、瑞麟幕府,而且学问渊深,诗词皆有可观,与同时儒林文苑人士陈澧、谭莹、曾钊、张维屏、黄培芳等多有交往。
读书种子竟从戎
徐绍桢诞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之中,从小即受到严格的训练,不仅博涉经史致用之学,还养成了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20岁上下,就已著书不辍,有《四书质疑》、《孝经质疑》、《三国志质疑》、《六书考辨》、《说文部首述义》以及多种算学著作行世。他自1890年起开始写日记,二十年中从未中断,行文迅捷,积久而成巨帙。辛亥攻打南京一役,其藏书楼被张勋焚毁,日记也随之灰飞烟灭。
徐氏自19岁起即操祖业,入两粤地方官幕府,颇著能名,却临财不苟,“未尝妄取一钱”,与普通师爷相比,有天渊之别。曾在广西平南县当幕客,一日县司帐送银百两,说是某当铺开张赠“老夫子”(对师爷的尊称,其时徐还很年轻)的,徐绍桢不收,过一会县太爷自己拿着钱过来,坦承自己已经收了人家“赠款”,要他也随缘收下。徐绍桢答曰:老爷为民办事,收也无妨,我只为老爷办事,不当受赠。1908年署江北提督,交卸的时候,有二三十万“规费”可入私囊,徐氏不纳,留给后人作公用。
徐绍桢旧学根底很深,却并无排斥西学的狭隘,不仅很早就精通近代数学,也极为留心时务,“凡涉洋务书,皆百计致之”。他很早就提出了开设银行、发行纸币、到欧美开设商务局推广出口等超前建议,对西洋武器技术发展了如指掌。1898年,徐绍桢写成《论变法与严杏林登问答》,历述泰西近代以来变局,提出:“电线不变,则消息迟滞;轮舟不变,则道路梗绝;矿务不变,则生财无路;银行不变,则财货不能流通;商务不变,则招商局数千万之利权外溢;制艺不变,则士之精神尽堕;学堂不变,则师法无人;学会不变,则讲习无道;制造不变,则民智不开;赏创新艺之典不变,则鼓舞无术。凡此种种,悉数难终,而必以变为归。”最后更提出“行尧舜之道”的主张,隐含着“尧舜禅让”、让贤者掌权的革命思想。(《徐绍桢集》)
八千子弟皆书生
1900年,徐氏跟随原广西巡抚李兴锐移任江西,值义和团乱后,痛感当务之急在建设新军,在李兴锐支持下,开设讲武堂,出任营务处总办,从此投笔从戎,讲求兵备,先后在广东统领常备中军、总办全省营务处,在福建总办军政局、武备学堂,在江苏总办参谋处、教练处兼统常备军。南方各省新军编制典章多出其手。
1902年,李兴锐向朝廷上奏“徐绍桢学术宏深,知识高卓,究心中西兵略,请予擢用。”奉旨送部引见。1905年8月,任江南苏松镇总兵。1908年暂署江北提督,奏请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并提出治理江北水利、实行征兵制度的建议。(《德宗实录》)
在筹建新军第九镇的时候,徐绍桢定下一个原则,尽量招收有文化、头脑新的青年入伍,采用征兵制,兵员来自淮、徐、海、宁、镇、常府属各地。徐绍桢制订了入伍优待办法,士兵入伍后与秀才享有同等待遇,报名者颇为踊跃,甚至有不少秀才应征。徐氏朋友洪克丞后来有诗咏其事,称“八千子弟皆书生”,迨非虚语。第九镇的协统、标统皆为新式武备学堂出身,革命党赵声任第三十四标标统,林述庆任第三十六标标统。第九镇中藏龙卧虎,革命党骨干赵声、柏文蔚、倪映典、林述庆、冷遹、熊成基皆出自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