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华侨报人“二徐”
辛亥革命网 2013-05-27 00:00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琳 查看:
论及福州走出的辛亥革命豪杰,人们能脱口说出气壮山河的林觉民等黄花岗英雄的事迹,也能信手写下福建同盟会领导郑祖荫、林斯琛、郑权等一批志士的大名,也能娓娓道来林森等一批辛亥革命元老的传奇故事。但是有两位志士,很少被今人提起,他们同姓徐,同生于闽清县二都,同是东南亚杰出华侨报人,他们的革命脚步同样始于烟台山间的英华书院——
徐季钧:同盟会南洋一支笔
徐季钧,生卒年不详,福建闽清县人,新加坡华侨,曾任新加坡《叻报》主笔、新加坡《日新报》主笔、马来亚《槟城日报》总编辑,参与创办《天南新报》并任总经理。
徐季钧生于闽清县二都厚龙村(今云龙乡后垅村),从小在名师指点下,遍读经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考中秀才,后有感于清朝落后、腐败,立志今生不再伺奉朝廷,中断科举,进入福州英华书院教书。在烟台山间,他从在此间服务的外国人嘴里,进一步了解到欧洲先进的社会制度与发达的经济,萌生了反清革命思想。在当时腥风血雨中,徐季钧难以施展革命抱负,便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携眷南渡新加坡,出任《叻报》主笔。
新加坡古称“石叻”或简称“叻”,《叻报》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文报纸,由闽籍华侨创办于1881年。徐季钧继任主笔之后,着意传播中华文化,妙笔著文,在新加坡华侨社会颇有名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徐季钧在新加坡参与创办《天南新报》。《天南新报》宣传民族主义和中华文化,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拥护维新学说,并为立论助澜,风动一时,社会人士参与投稿讨论,蔚为风气。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独资创办《天南新报》的邱菽园辞去总经理一职之后,徐季钧继任总经理。同年十一月,徐季钧出任《日新报》主笔。《日新报》由闽籍华侨巨商、教育家林文庆创办,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问世,政治上倾向维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闽籍华侨报人陈新政、黄金庆、吴世荣等在马来亚槟城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槟城日报》,徐季钧担任总编辑。任上,全力宣传同盟会政纲,鼓励华侨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因徐季钧的努力,对槟城成为继新加坡之后,同盟会在海外大本营和革命策源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季钧在新加坡,很快成为当地福州乡亲的领袖。福州人下南洋的历史悠久,他们乘大帆船南来,都祈求海上女神妈祖庇佑,后来以航海为业的福州长乐人尊奉妈祖,就在丹戎巴葛建立了行船馆供奉妈祖,于是许多福州人上岸寄居此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福州发生水灾,福州行船馆和福州侨民筹款赈济家乡,他们萌生了成立会馆互助的想法,徐季钧与孙子善、林乾增、陈文清等共同发起,并积极奔走筹建,在他们的努力下,福州会馆于1910年正式成立。
徐季钧人在南洋时刻关注祖国。1931年,国内一些地区发生洪灾,徐季钧在新加坡组织中国难民筹赈会,筹款寄回国内,救济灾民。
徐季钧家族在新加坡颇有名气。长子徐伯良为新加坡三大西医之一;外甥刘伯和是新加坡著名教育家,长期担任华文学校视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