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勋刘人熙(2)
辛亥革命网 2013-02-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又应浏阳同乡、江西巡抚李兴锐之聘,出任江西大学堂总教习,课吏馆副馆长。二十八年秋始入广西,任课吏馆馆长,兼营务处会办。刘人熙任职地方,最为注重教育事业,提倡“经世有用之学”,注意培养人才,整肃吏治。
三十三年(1907)春,他由桂返湘,就任湖南中路师范学堂监督,又任法政学堂总办。湖南教育总会会长,领衔上书请愿开设民选议院。为湖南培养了大批人才。由于他在教育界的重要影响,是年十月,湖南教育会成立,被推为会长。并在今教育街兴建湖南教育会总部大楼。大楼为哥德式建筑,甚为雄伟,惜毁于1930年战火。光绪三十四年冬,刘被征入京。目睹朝政腐败,又返桂林,仍任广西课吏馆馆长,并兼法政学堂监督。
辛亥革命后,湖南光复时任湖南都督府民政司司长,曾电促王芝祥策动广西巡抚陆荣迁宣布广西独立。1914年创办船山学社,任社长。有挽蔡锷联云:“无松坡则无民国五年,方期采药三山,万口同声延福寿;,有克强乃有武昌一役,岂料重光五族,两肾相继殒东南。民国4年(1915年)秋,参与反袁驱汤斗争,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继北京筹安会成立后,叶德辉等在长沙设立分会。刘人熙坚持民主共和,坚决反对袁氏复辟帝制和湖南遗老遗少们拥护帝制之为,乃与浏阳同乡贝允昕等创办《大公报》,与主张拥裁帝制的《湖南公报》分离,刊登反对帝制文章。抨击帝制,主张北伐。蔡锷在云南发动反袁起义后,他主张湘桂联军合力北伐,并密派次子仲迈向广西都督陆荣廷致意,劝其出兵,与湘军会师武汉。
汤芗铭被逐后,民国5年(1916年)6月至7月,刘人熙曾一度代理湖南省长兼督军。刘人熙曾为同乡夏寿华,(字卓青,晚年自号思痛)赠联道:“直以国家为性命,每于患难著文章。”8月,北京政府改令谭延继任后,充任大总统黎元洪顾问。民国7年(1918年)12月,与上海爱国人士鉴于全国军阀混战不已的局面,组织“策进永久和平会”,刘人熙被公推为会长。致书南北,要求停战。
据《浏阳县志》记载,1912年,刘辞去省民政司长职务后,筹建船山学社,被推为社长。他指出,凡学者有“提携社会”之责,应该“竖起脊梁,自教自育”。创办船山学社。由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人熙集》中也载,“船山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王船山学说的学术团体。刘人熙为发起人兼首任社长,每周举办演讲会,宣传船山思想,反对袁世凯称帝”。
其实,刘的思想此前就影响到“浏阳双杰”之一的谭嗣同。浏阳文史专家潘信之说,戊戌变法前,谭嗣同曾拜刘人熙为师,专习《船山遗书》。刘写的《书〈兴算学议〉后》,里面就称赞了谭嗣同的才能和爱国心。
刘人熙一生极为“服膺船山”,早在京师仕宦之期就很下功夫地钻研过王夫之的著作。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在北京访得王夫之著《四书训义》一书。刘人熙认为此书发朱熹之微言大义,“若夫抉经之心,执圣之权,未有若船山先生《训义》者也。”遂嘱其妻弟王铁珊出资刻版,并亲自作序以刊行。民国初年,他又认为王船山学说为“救时之良方”,乃具文呈请都督府转咨省议会议决岁拨4000元,于长沙成立船山学社,社址即设于小吴门正街曾文正公祠西隅的原思贤讲舍旧址。民国3年(1914年)学社正式成立,被推为第一社长。在职七年,致力于搜集出版船山未刊手稿,编辑出版《船山学报》,筹建船山专祠、船山大学和船山图书馆等,并创办船山中小学校。
1919年去世,终年75岁。刘人熙去世后,南北政府皆派要员前往吊唁,后由南北政府一起出资归葬于浏阳石塘冲。一些政要名流挽联举要如下:变革先驱章炳麟赠挽联云:“乱世才难用;先生老未归”、康有为赠挽联“吾徒有复生奇才,说经锵锵有声,溯源知所自;乡贤绍船山学术,高轩隆隆辱过,捧杖叹无缘”。乡人吴恭亨挽刘人熙云:“船山称帅,后湘绮一帜高张,横流今哭国老;洪宪窃帝,正长沙群龙无首,定乱长怀武功。”庄蕴宽挽刘人熙:“万方多难,此身长系安危,临命语无私,沧海横流余隐恨;廿载论交,相见早谈改革,立言功不朽,船山学派有真传。” 刘人熙娶妻王氏,王芝祥是其内弟。其女刘倚霞娶给欧阳中鹄之子欧阳自耘,生有一子,即欧阳予倩。
曾有“小中山陵”之称的刘人熙墓,墓位于浏阳市枨冲镇嘉园村,占地约100平方米,建在约1米高的台地上,台壁上嵌“中国黑”墓碑三通。墓前有造型简约的护栏,墓冢为圆顶形,均为石砌。今墓为刘后人于1998年重修。刘墓最有特色的是墓前的大型石,即传说中的象龟,龟头仰望长天,造型十分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