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勋刘人熙

辛亥革命网 2013-02-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刘人熙与孙中山情谊深厚,支持民主革命。虽然刘人熙是谭嗣同的老师,但是他开始并不赞成谭嗣同的变法,刘提倡用“周孔之道”治国,“尊
 

  刘人熙与孙中山情谊深厚,支持民主革命。虽然刘人熙是谭嗣同的老师,但是他开始并不赞成谭嗣同的变法,刘提倡用“周孔之道”治国,“尊中国,攘夷狄”。时事变迁,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后,刘人熙的思想逐步倾向于革命。据《浏阳县志》记载,1900年5月,八国联军进攻通州,侵略者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惨绝人寰。刘人熙见状,在自己的长衫上悲愤地写下“中原男子刘蔚庐,有志无时”11个字,傲然立于门外,决心以死抗议。一日军军官认出了这几个字,敬佩不已,叮嘱士兵不要伤害他。此后,刘人熙赞同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并且与孙中山建立了不错的交情。刘人熙在1915年写的《船山学报叙意》中,宣扬“民国革命为先和,民国建设为宗匠”。民国6年(1917年)9月,为避北洋军阀战乱,刘人熙回到枨冲。次年9月前往上海,孙中山得知他当时生活紧张,立即前往拜会,并送去银元1000元。后来,南北政府酝酿和谈时,刘人熙为去兵祸,致书南北,要求停战。曾给双方去电,要求“去私欲,开诚心,早日停战统一。”

  刘人熙(1844-1919),湖南浏阳人。字艮生,号蔚庐。室名补过精舍(是人熙同治九年(1870)27岁时浏阳枨冲老屋一间书房所取的室名)。

  元末明初,始迁祖刘和斋,自江西宦游金陵,徙居浏阳,以后世居浏阳六百年。刘人熙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出生于浏阳县西乡枨市小桃源一个贫寒的家庭。祖父刘我嶐,字见山,先为县书吏,后经商。父亲刘虞,字廉夫,为县书吏,也因病弃儒为商。故刘人熙出身商人家庭。人熙6岁时开始读书,1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教养成人。其时“兄弟三人,田不盈亩,惟存屋数间”。刘人熙少年时代,家中贫困潦倒,但他不为所困,立志读书。先读私塾,后入长沙城南书院肄业,刻苦钻研,学业日进,18岁时补上了县学生员。同治六年(1867年),他参加湖南乡试,一举得中第一名,考称解元,一时文名籍甚。次年,他赴北京参加会试,不第而归。此后,他曾受聘为江西万载书院讲席。同治九年(1870年),又主讲湖南的道州书院。次年冬,应平江县聘请,纂修《平江县志》,课徒生涯之中,刘人熙仍然在发奋读书,攻习举业。光绪三年(1877年),他再赴北京参加会试,多年来的寒窗苦读没有白费,终于考中进士。任工部主事、分管水利。从此开始了他仕宦京师的生涯。其始,他被以主事分发工部屯田司行走。光绪七年(1881年),又改调则例馆任纂修,负责为朝廷起草、拟制各项条例、规则的工作,其后又改任总校官。是年十二日,他母亲去世,遂丁忧回籍守制,光绪八年(1882)至光绪十年(1884),居母丧。三年后服满起复,回到京师,再任职工部。光绪十年(1884)任会典馆纂修官。又改总校官。

  贫寒士子出身的刘人熙,担任京官先后十三年之久,但他一直谨守书生本质,“影郎署,闭门讲学,不骛声华”,惟与欧阳中鹄、陈蕴原、盛伯羲等友人相往还。在工部时,他受到工部尚书翁同和、潘祖荫的器重,因而“于两公终身有知己之感”。他身居京师,“闭门讲学”,但心中仍关注着国家。光绪十一年(1885年)五月,清廷在中法战争中已获胜利,却反而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刘人熙闻讯后不胜悲愤,当即挥笔写下《海国七律》诗8首,以斥责李鸿章屈膝卖国行为,表现了他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胸怀。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的浏阳同乡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谭嗣同来到北京。少有大志,思想激进的谭嗣同久慕刘人熙的文名,并从其受“知礼成性之学”。于是,刘人熙又与谭嗣同结下师生之谊。

  光绪十五年(1889),刘人熙以襄办光绪帝婚典之劳,应河南总督许振祥聘,为综理文牍的幕僚,被清廷授以直隶知州外放河南补用,从而结束了他长达十三年的京师生涯。他任知州,历时7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河南许州知州一年。光绪二十二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寄居河北通州妻弟王芝祥家5年。其中光绪二十五年(1899)曾短暂署理光州知州,加盐运使衔。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进犯通州。他在自己所穿白夏布衫上书写“中原男子刘蔚庐,有志无时”等字,当面抗斥侵略军,表现了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后游历豫、赣、桂等省,二十六年春,以道员改官广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