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大家景耀月(3)
辛亥革命网 2013-02-0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金铭 查看:
景耀月在音韵学方面亦有渊博的知识和独到见解。1933年为李炳卫所著《韵典》一书作序,以与章太炎“论学讲政,日不暇给”论及汉字音韵,畅谈了他对音韵的古今源流和大量的方言、俗音例证,并对自魏晋以始的各种韵书典籍凡数十种都作了评说,“由是推之,盖清儒所成就之韵系与此日民所葆育之华章汉典,故截然为二事矣。”并极力指出:“今欲比齐中原故训,董理大汉天声……大启旧诂,恢正华音,搜掇古韵,独往成业,今其急也。”并说“国初长教育部,即有理分经籍古韵”,欲成此“大汉天声”之初衷,可见他对中华音韵学的重视和谙熟了。
景耀月一生著述颇丰,诗作万首以上,民国初曾出版《复古篇》、《教育史》等,他还有翻译作品《法国战时短期证卷之件》(收录于经济丛编第二册)、俄国威廉卢鸠的《虚无党奇谈》及美国总统罗斯福《阿非利加猎兽记》等,可谓“华国文章,经国政论,卷集浩繁,著述倍身”,故有“河朔文界鲜出其右者”之赞誉。
辛亥间,参与革命跻身文坛者,灿若群星,而景耀月能独树一帜,有其不同凡响之作为,足见其才华出众。而立之年就傲立文坛广有声誉,及至后来专于文事,名声远播,与湖北黄侃亦有“南黄北景”之称,时人曰:“黄以辞夸,景以气行”。鲁迅因在民国初供职教育部,对景耀月深有了解,后在北大执教时,给学生推重“景耀月是当代古文最佳作者”。
守节不移
景耀月离开政治,隐退从教,倾心文事,致力学术,即如组织社团呼吁和平,为民请命,都展现了他鲜明的独立人格、品德,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故有的气质和节操。
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为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曾是他救命恩人的郑孝胥,作了伪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他立即写信指斥郑“背叛祖国......认贼作父,觍颜事仇”,与其绝交。后来分别受到国共两党的邀请,虽均未成行,但对国民党许以高官厚禄而淡然拒绝,对共产党合作因病未行而“惆怅忆千重”,既说明他其时在全国的声望地位,又鲜明的体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观点倾向。
北京沦陷前后,日本人多次敦请景耀月出山维持华北、出长北京教育、主政山西,均被严辞拒绝,“要我作第二个郑孝胥,休想!”对日寇送来的白面、钱物、歌伎,他皆一一遣回。当许多文化界名人都投靠了日寇,当了汉奸败类,他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与忠诚民族大义之士组建了大夏学会、朔社等团体,假学术交流之名,行抗日救亡之实。”正如他对在抗日前线的友人说:“诸公为国宣劳,我为民族守义,纵不能为文文山,亦当为傅青主。”
1940年3月,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时,景耀月虽与汪曾在辛亥革命中并肩奋斗,但对此时的汪氏叛国投敌极为愤慨,不惧日汪的凶险,凛然指斥汪氏,写信斥道:“荦山有子侪家盗,可道作臣是国奴。”
1942年,日人因他终不为所用,加害之心骤增,逮其子,搜其家,撕毁藏书,焚毁书稿,辱骂殴打,百般折磨,因病体加剧,终被日伪谋害于北京同仁医院,时在1944年4月23日,一代文坛大家竟如此悄然饮恨而去。数月后,重庆国民政府得知消息,对他予以褒扬抚恤,由中央秘书处主持为他召开追悼会,由于右任主祭,并发表了纪念他的文章。陕北中共中央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景耀月先生去世的消息。他能受到国共两党的赞许,说明他是一位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