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大家景耀月(2)
辛亥革命网 2013-02-0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金铭 查看:
在学业、革命活动及撰稿之余,景耀月还每天坚持自修古文和当代政论范文。他和同仁先后创办了《第一晋话报》、《晋乘》等宣传革命刊物,因他的影响和能力,先后担任了同盟会山西主盟人,同盟会文事部、政治部干事和留日同学会主席。期间和同学李镜蓉合译了日本师范教材《教育史》,与狄楼海合著《自治政见》等书。由于在民报发表了《山西讨满洲檄》及投身革命积极反清,清政府便除去了他的公派留学资格,他毅然自谋学费继续就读,直至留学期满顺利毕业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
1909年秋,景耀月受孙黄之嘱,返回上海与同仁创办《民吁日报》并任主笔。是年11月13日,景耀月与柳亚子、高旭、陈去病、俞剑华等同盟会文友发起成立了“南社”,聚会吟唱,评论时事,为革命鼓呼。景耀月为南社社刊《南社丛刻》的诗选编辑。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景耀月与南中名流程德全、陈其美、伍廷芳、唐绍仪、王宠惠、于右任等发起共和统一会,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鸣锣开道。南京光复后,景耀月以山西代表身份参与商讨革命事宜,被推为各省代表会议议长,负责组织临时政府成立和总统就职庆典等诸般事宜。他主持了孙中山就任大总统的典礼仪式。临时政府组阁时,景耀月被任命为教育部次长代总长兼南京法政大学校长。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亲自制定了《国民教育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规。孙中山鉴于他对共和开国的贡献,特题赠“高远”以资褒扬。
南北议和后,景耀月与南京临时政府阁员一同迁往北京,为总统府高等政治顾问、众议院议员。起初,与仇亮、牛保才创办《民主报》,作为同盟会喉舌,继续鼓吹共和制。1912年8月与宋教仁等六名南社会员,在北京设立“南社北京事务所”,继续南社文学活动。1913年4月又与于右任、杨铭源创办“政友会”并任会长,宣传共和发展民生。因袁世凯独断专行,阴谋复辟帝制,加之军阀混战,政局难堪,景耀月对政治深感灰心,逐渐隐退转而从教著述立说,开始了他后半生的文人活动,颇丰的著述有记实史笔、涉世政论、诗赋发微、金石学录及释证疏笺等,尽皆涉猎,可谓宏富!
广泛著述
景耀月文笔出众,深得孙黄和同仁的青睐,受孙中山亲嘱,与田桐起草了“三民主义”的重要文件。1909年10月,《民吁日报》创刊,他以主笔者写了《发刊辞》,揭批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民众所处的苦难,指出广大民众只有起来拥护革命,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才能“居者不怨,行者不叹,噢咻慈祥,欢欣忭舞,国可光复,业能中兴。”他所主笔的《民吁日报》在当时影响较大,既有时政要文,又有杂说评论,既有中外时尚名作,又有古典文论。对于从诗到曲音律之变,他提出“自古诗变为乐府,自乐府变为词律,自词变转为剧曲,盖乐歌之道,必随社会风习言语为转移也”。此文对我国传统诗词的源流格品及诸多诗家都有阐述评说。指出旧的诗品“繁难不当,多有违失”,对诗三百篇、骚赋、汉魏及后各家皆有自己见解,敢言大家之弊,亦道孔子删诗之正误,如此论断非深谙诗道之源流,非具才识宏达者莫能也。
景耀月主笔的《民吁日报》虽历时不到50天,但他在该报发表作品竟达73篇之多。其中时论、社论、社说方面有17篇,公言方面有35篇,丛录方面有21篇。这些文章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文章很令时人振奋。他在《振发国民精神》一文中写到,“呜呼!不自由毋宁死,此万劫不灭之宝训,我国民诚能守此弗坠,进而与专横政府抗,与强霸列国抗,使中原沉沦之日月,发真文明之宝光,以震耀世界,则各国文明之伪照,其将爝火自熄矣,我国民亦勉之哉!”他在《有关安奉铁路事件之“时论”》一文中又指出,“今我国为第二次瓜分之发起者,则日本人也……日本后起,无所不用其侵略,高丽既平,遂视中国为俎肉,以扩张其世界主义,疾驰急进,刻不濡滞!”并指出日本“不得我政府同意,强行改筑安奉铁道,后患莫测。”由此大加赞赏国人发起的“抵制日货”浪潮,也正因为《民吁日报》旗帜鲜明,揭批了日本侵略意旨,使国人反日情绪高涨,后被强行查封。
景耀月常在一些应急场合之中,表现出他文笔犀利。1912年1月1日晚,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临近典礼,就职宣言由秘书长林森拟文,修改两次皆未获代表们通过,大家即推景耀月速成一篇,他“急至侧室……挥毫疾书,文不加点,大气磅礴,如川泄瀑,千言立就,在场同志传阅后均表赞成……孙中山亦欣表嘉纳。”
景耀月的国学之富,尤其表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每为诗,多有用典且多鸿篇巨著,一般读者多泛其表少入其里。如他在回乡省亲时写的《纪芮四首》,笔触广远,恣意汪洋,把一个芮城小县从“形成之次第自原始混浊”到“中古洪水,及其修治之事”,“而复就今在之地形表面,断面切近究治”,铺采樆文悠幽浪漫,杂以神话谈天说地,穷其变化,笔调高古,实令人叹为观止。每首皆以五言古风,一千二、三百言而成,围绕一个主题,四首共达五千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