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周之贞(5)

辛亥革命网 2013-01-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革命先驱周之贞(1882~1950),又名苏群,字友云,晚号懒拙庐主。顺德北滘北滘圩人。他少年时曾就读于乡村的私塾,17岁赴新加坡谋生,早年赴南

  “九.一八”事变后,周之贞居无定所,出没于香港、广洲和上海各地。触目时艰,无可如何,一一草之于诗,以表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一九三八年十月,倭陷羊城,周之贞赋诗表意,诗云:“太息整军轻与敌,侈言率属赋同仇;伤心棉市成焦土,棋未输赢一局收。”既愤恨当局对敌的妥协、投降,又哀痛山河的蹂躏、破碎,泪痕点染于纸上。十二月,汉奸汪精卫离开重庆,发表电文,公开投降日本。一九四零年,汪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任主席。在此期间,之贞先生写了大量揭露、鞭挞傀儡登台和激励抗日军发气节的律诗,句如:“龙盘虎踞金陵下,羽换宫移木屐声”“莫解向仇师北面,偏甘投敌自南冠”“和亲自古非长策,合力更生不二门”“御敌河山山凭血染,绳奸朝野逐颜开”。真是高风亮节,义正辞严。

  5、抢救难童 悉心教养。一九四一年冬,日寇攻占香港,岭海地区遭遇尤惨,萑苻满地,民如蝼蚁,敌伪如狼,壮者逃荒,老幼饿莩。周之贞悯乡邑之少小者受摧残,为乡梓保存“元气”计,逐偕同志廖平子等人创设“顺德青云儿童教养院”,潜入当时已成为 敌占区之顺德,抢救难童,前后凡八百多人,设址于广宁江谷的佛仔塘(山中名)。院名冠“青云”二字,以示不忘青云文学社年拔主办经费支持之义。周之贞任院长以来,为筹措经费不,常常奔波于沙坪、曲江、四会等地。暇时,则驻足于江谷之院务办事处和儿教院中,指示工作。多年来,院中经济甚为拮据,崦周行先生对难童的一教一养,并未放松,到处劝捐“粮草”和书纸笔墨之费,其惨淡经营,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接办易名“二中”而后止。再则,自一九四五年冬,日本投降后不久,迁院至陈村的“欧氏大宗祠”(即抗战前的乡师旧址)继续办理,至周之贞逝世之前,院中经济尤为大窘,几有“断炊”之虞,周之贞变卖了自己的家产,鼎力支撑下去。这段时间中,周之贞也写了一些诗,表达了他不畏艰苦,寄希望于未来,如《咏红梅》即有“任彼风霜寒彻骨”、“赏余兴味尚油然”等句。其诗多刊布于《凤岭侨声》杂志。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