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周之贞(3)
辛亥革命网 2013-01-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广东光复后,奉孙中山命到肇庆督办军务,1912年2月,任肇罗经略处经略。8月7日,改称肇罗绥靖处督办。1913年参加反袁斗争。1915年任广州湾(今湛江)党务联络委员。1917年任大元帅府参军。1922年后,历任西江讨贼军司令、大本营工兵局筹备委员、四邑二阳香顺八属绥靖处处长、中央直辖广东讨贼军第二师师长等。曾出任顺德县县长,倡修《顺德县志》。1950年在香港病逝
1、革命先驱,光复广东。一九零五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孙中山先生被举为总理。冬,新加坡同盟会也随即成立,周之贞与尤烈及参加黄花岗起义而殉难的诸烈士如罗仲霍、李文楷、徐统雄等四百余人注册中盟,是为南洋华侨革命运动之始。一九零九年,周之贞复与党人谢心准编辑、发行《星洲晨报》(日报),罗培(七十二烈士之一)任记者,李文楷为印刷工人。革命党在马来半岛以该报为喉舌。其时,周、谢撰写了大量的社论和时评,张扬民族主义。惜以奖金不继,将周岁而罢。
一九一零年,正月,广州新军起义,未成。十月,胡汉民、邓泽如奉中山、黄光和赵声之命,诸之新加坡,召集盟员开会于晚清园(晚清园是孙中山在南洋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谋集巨资,拟在广州再举义旗,莅会捐资者有沈联芳、李孝章、周之贞等百余人,共得款三千余元,其中以沈氏所捐一千元为最巨,是即辛亥夏历三月二十九日,即公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以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会员在广州发动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周之贞回国,与朱执信、罗仲霍、李文楷、何克夫和杨十等人均参与“先锋”(敢死队)行列,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其时,周之贞负责攻打将军衙门,在刀光剑影中,旗兵、满将为之震慑。是役,以义军迫于猝发,计划未周,又复敌众我寡,归于失败,死难者为数不少,其中七十二人之英骸后来葬于黄花岗;迨后,黄兴、周之贞等人,伺机脱险,潜渡香岛和南洋各地,重整旗鼓,以待再举。
是岁十月,李应生奉黄兴之命于广州筹设暗杀机关,谋炸广东水师提督兼巡防营统领李准。黄兴即电新加坡促周之贞回粤助理其事。无奈李准为人奸狯,深居衙署。之贞先生即赴港向黄兴请示:“若李准久不出,张鸣歧、龙济光均可炸之与?”黄答:“可!”于是周之贞先生返省乃商之于李应生。一日,黄兴忽促周之贞往港,告以“凤山将来”,命周“转以谋凤山”。凤山,满洲人,光绪间总统镇新军,以知兵自命,得补广州将军缺。周之贞回省后就化名陈八,与李应生、李梦生和李芳等人,在仓前街九号开一店铺(名为成记号),佯作装修,择日开市。而周之贞与李沛基、李湛三人分别将弹壳、炸药及各材料,依次运入店中,由李应生负责配造。九月四日,黄兴急电谓“凤山即晋省,早为预备!”果然,凤山一行,路经仓前,李沛基与周之贞就在该店楼上联发“炸烈弹”二枚,凤山与其卫士多人被炸毙,其余的即仓皇奔遁,城中满官也成惊弓之鸟。借当时一片大乱之际,周之贞与李沛基诸同志于人丛中从容脱险,潜伏香港,“再接再厉,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倾覆帝制”。不日适武昌起义成功。
2、督办军务 讨袁护法。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广州光复,周之贞奉孙中山、胡汉民之命到肇庆,督办肇阳罗水陆军务,整编广东西路巡防营管带兼云浮县守备李耀汉等部,建立“肇军”。一九一三年,李耀汉依倚袁党三水梁士诒兄弟,暗通声气,迎桂系龙济光入粤。龙入粤后,即委李任肇罗阳司令官,镇压革命党人,逐走周之贞,并烧毁周之贞在北滘的祖宅。周之贞为督办时,待僚属则“赈之以急,赴之以难”,与部下同生共死;对顽敌则“诱之以声色货利,制之以不测之威”,诱降与打击兼济,颇有儒将风度。
一九一三年,宋教仁安发生。周之贞投入中山、黄兴领导的讨袁斗争中去。九月,南京被袁军张勋部攻破,“二次革命”失败。袁下令通辑中山、黄兴、廖仲恺和朱执信;周之贞亦出亡海外。一九一四年,袁解散国会,设参政院。夏,朱执信奉中山之命往马来西亚之怡保,为讨袁筹款事;时,参加者有周之贞、郑螺生、区慎初、邓泽如、李原水、朱赤霓和谢八尧等十人,同时摄影留念。是岁清明日,周之贞有《偶忆黄花岗而赋》七绝一章,表达了对烈士缅怀之情,有句云:“清明侠骨凭谁吊(自注:袁世凯时龙济光在粤专织党狱),赋就新诗作纸钱!”随后,周之贞自南洋麻坡归国,参加讨袁、护法诸役,“奔走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一九一五年,陈炯明借参加反袁斗争之机,组织粤军,拥兵自重,其背叛革命之野心已渐露。十二月,周之贞上函孙中山先生,报告陈炯明在粤活动情形,提出“不可不先发制人”事,是月二十七日,孙中山先生批答周之贞函云:“各事可听朱执信计划而行。”尔后,陈炯明果然叛变,并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