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盟会员温雄飞(2)

辛亥革命网 2013-01-14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蔡雪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温雄飞,广东台山县人,1885年在美国旧金山出生,1974年在广西文史馆馆员任内逝世,享年90岁。温晋介绍说,他父亲24岁那年(1909年)在美国旧

  与洪门共同筹募革命军饷

  温晋继续介绍温雄飞的事迹,说孙先生这次由欧洲到美国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动洪门人士筹募大笔革命军饷。孙先生早年就加入洪门,与洪门各方人士多有接近。1904年先生从日本取道美国往欧洲,路过金山大埠时曾有短期逗留。金山的致公堂要人,用致公堂名义,标贴大幅红色横额,请先生在某戏院演说。温雄飞和黄伯耀都去听了。先生演说慷慨激昂,把清政府庸弱无能,酿成庚子之祸,辛丑条约丧权辱国等等揭发无遗,号召群众早日参加革命,团结一致才能推倒清王朝。先生这次来美国,号召同盟会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壮大队伍,形成了筹募革命军饷的大军。孙先生还组织成立革命公债债券局并发行债券。债券票面是五元一张,仿照美国货币的形式印刷,所不同的是美国货币张张独立,而债券则钉成一本,有存根,编号码,骑缝处还盖有图章。另一面是用中文印上发行和使用条例,局长署名是李公侠,即李是男的化名,先生亦署上孙逸仙的英文签名。这个债务局究竟发行了多少债券,募集多少美金,温雄飞没有明确说清楚。温晋先生又说,除了募捐外,致公堂还变产助饷。据香港总机关统筹部出纳科科长李海云的统计,致公堂变产助饷,一是金山大埠致公堂约3万元;二是加拿大属域多利致公堂也为3万元。另外还有义卖助饷,即是加盟的女同志把自己的珍藏艺术品等捐献给同盟会,由同盟会拍卖,将所得现款作筹募军饷。海外华侨热心筹款,充分证实了孙先生说的“华侨是革命之母”的名言。

  主编《自由新报》

  温晋说,1909年冬,温雄飞接受同盟会檀香山支部主盟人卢信邀请,主编该支部机关报《自由新报》。1910年底卢信奉命秘密回国,温雄飞就接任主盟人。《自由新报》本来就只有卢信一人,工作繁忙,卢又有胃病,不能耐劳,早希望有人来接替。当时,孙科在檀香山的教会学校圣鲁易斯学院读书,便请他在《自由新报》做英文翻译。该报除了本身的业务外,还办一个有掩护作用的《大声报》,仿《美洲少年》的式样出版。当某篇文章不便在《自由新报》上发表时,就放在《大声报》上刊登。这样即使被控诉或挨查封,也封不到《自由新报》了。该报印1000多份,是檀香山销量最多的一家隔日出版的中文报,除在檀香山和郊埠销售外,还远销至南美洲、非洲各地,影响颇大。

  派遣回国与“京陷帝崩”内幕

  温先生谈到他父亲被派回国并制造了震撼一时的“京陷帝崩”消息的内幕。他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檀香山的侨胞觉得非常惋惜,为了准备再次起事,同志间发动捐钱,集款待命。由于远隔重洋,对国内的情况不了解,只是从地方新闻栏得到一些消息,如上海法租界某小旅馆来了许多人,据说是“三·二九”之役失败后的逃亡者,生活非常困难云云。因此,引起要派人回国看看的念头。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一致推举温雄飞回国,并在捐款中提取1000元美金做费用。温雄飞即回到上海。事有凑巧,他在旧金山办《美洲少年》时曾为《新宁杂志》(台山同乡编印给海外侨胞看的刊物)写过文章,该杂志的创办人刘筱云得知温已回到上海很想见见他,但刘已购好船票要到香港去,无暇亲自来看他,遂写信给在上海《循环报》当电报通讯员的李文卿代其拜谒。就这样,温雄飞和李文卿便成了朋友。李文卿是前清秀才,原是清末上海道蔡乃煌的幕僚,专为蔡“搞报馆”疏通报界的人物,故对上海所有报馆都十分熟悉。温雄飞到上海之时,正是武昌起义成功,上海树了白旗,广东尚未宣布独立之际。他了解到李这个电报通讯员所能起的作用,就想在李身上作出些对革命有贡献的事来。于是多与李接近,逐渐和李谈些革命的道理,知李亦极为倾向革命。温雄飞有意挑逗李说:“我们应该对清廷也打几下。”李答道:“打是应该打,可我们没有枪炮,奈何!”温说:“我们有枪炮,你的电报就是枪炮,你可以用电报代枪炮来打。”温雄飞因此向李分析广东方面的情况,说:“现在正是人心思变,清廷官员惶惶不安的时候,如果你由上海拍个使人震动的电报回去,香港和广州各报都登出来,这就等于给清廷开了一炮,说不定就能把它轰倒。”李思考之后同意温的说法,进而商量拍一条以“京陷帝崩”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电报给香港《循环报》,大意是说北京已被革命党攻陷,清帝已崩。但当时李有顾虑,主张只用“京陷帝奔”,温则极力主张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用“帝崩”,李只好同意。电报发出后,香港《循环报》未即发表,旋来电给李查询此电的根据。李持电报找温说:“糟了,《循环报》不信,来电追问,连我饭碗都要打破了。”温也非常急,最后说:“你即复京电不通好了。”果然,“京电不通”的电报复去后,就未再有电来查问了。据事后了解,香港《循环报》得此两电后,乃大印“京陷帝崩”的传单,并在门前用大字标语贴出,香港报界公会也跟着印发这样的电讯,各报纷纷刊登了出来,香港同胞还大放鞭炮,以示庆贺。广州也复如是。不两天,在广州的清廷大员纷纷溜走,水师提督李准先跑,两广总督张鸣歧随之。至9月19日(1911年)广东就宣布独立了。武昌起义后,清王朝政治上已彻底孤立,军事上亦土崩瓦解,这两个电报及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温先生介绍到此,十分兴奋地说:“李文卿先生是为革命立了一大功的人哪!”

  就任总统府秘书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先生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温雄飞与上海的同盟会会员以及冯自由等一起到南京,在总统府住下。冯自由找温谈做秘书事,温说:“我过去做报纸编辑,写文章可以,写官样文章却不会,怎能做秘书呢?”冯说:“你非做秘书不可,秘书是不能给外面人做的,你不会写官样文章,你就给孙先生写信好了。”温又说:“普通的信我会写,官样文章的信我还是不会写。”最后冯自由说:“你什么都推说不会,译电总不能说不会了吧!”温雄飞无话可说,只好跟他到译电处去,在总统府做了秘书。和温雄飞一起做译电秘书的同志叫李骏,广东梅县人,也是同盟会会员。温做了不多久,恰好上海转来卢信的电报,说广东有工作等温雄飞去做,于是温向孙先生辞职,孙先生说:“这样,你就回广东工作吧!”温晋回忆说,他父亲于1912年在广州任同盟会机关报《中国日报》的总编辑。

  温雄飞回粤后,还从事史学研究,先后在辅仁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担任中西交通史、南亚史及明清史的教席,为教育后代付出了他的心血。温雄飞还写了《南洋华侨通史》专著。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