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2)
辛亥革命网 2012-12-29 00:00 来源:www.gushici5.com 作者:田立宪 查看:
1905年7月28日,经程家柽介绍,陈天华与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会晤。陈天华回顾了华兴会起事的简要过程,孙中山则阐明了各革命团体联合的必要性。次日,华兴会领导人在黄兴寓所聚会,商量华兴会成员是否加入孙中山所倡议的团体联合的问题,陈天华主张华兴会作为一个团体与之联合,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的主张。30日,陈天华出席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成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并在会上被推举为同盟会起草会章的八个成员之一。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召开正式成立大会,由黄兴宣读并通过了会章草案。不久,陈天华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号上发表了《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中国革命史论》等文章。
走向大海 决定以死警醒国人
面对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协助取缔留学生的革命活动。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严厉禁止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强迫留学生遵守清政府的法令,剥夺留学生的集会、结社和言论、通信自由。留学生不堪其辱,于“取缔规则”颁布次日,各校代表齐集留学生会馆,要求日本政府取消规程,并提出全体留学生罢课归国的建议。
11月7日,全体留日学生8000多人实行总罢课,以示抗议。面对这场尖锐的斗争,同盟会内部在认识上和斗争方法上出现了意见分歧,一派以秋瑾、宋教仁等人为代表,组成联合会,主张全体罢学归国;另一派以胡汉民、汪精卫等人为代表,组成维持会,主张忍辱负重,以便继续在日本留学,这两种观点都有一批拥护者,两派相持不下。
就在这关键时刻,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负责人纷纷乘机引退,不肯负起领导责任。日本报界指责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日本《朝日新闻》公然丑诋留学生“放纵卑劣”。陈天华为祖国的前途忧愁惆怅,为留日学生的分歧激愤不已。他焦灼不安,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决定以死警醒国人,激励留学生“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他在极端痛苦的心情下,写下《绝命辞》和《致留日学生总会诸干事书》,于12月8日,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水自尽,时年30岁。他的死,果如巨石落水,激起万丈波澜。噩耗传来,三湘震动,四海同悼。
哀歌动地 上万名市民为英烈送行
陈天华投海的第二天,人们将他的遗体运回横滨。留日学生云集会馆,即日举行追悼大会。人人悲愤填膺,有的甚至愿与先生同死。陈天华所写的《绝命辞》,由一人宣读,数百听众泣不成声。香港革命志士郑贯一在杏花楼为陈天华举行了追悼大会,参加吊唁的群众有1000余人。
陈天华蹈海赴死的悲壮行动,迅速影响了全国。1906年3月27日,留日学生姚宏业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受到反动绅士阻挠,愤懑难平,也效法陈天华,投黄浦江自戕。5月20日,长沙各界近千人在左文襄公祠举行了陈、姚二烈士追悼大会。禹之谟、宁调元等人当场决定公葬二烈士于长沙岳麓山,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同。5月23日陈天华和姚宏业的灵柩同抵长沙,当天便举行了公葬仪式,1万多人前往送葬,长沙全城学生出动,首尾绵延10多里,哀歌动地,鞭炮震天。
1912年3月6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下文批准给陈天华、杨毓麟等烈士建立专祠,刻文褒扬。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前夕,为歌颂陈天华这位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革命先烈,曾写过一首感人肺腑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