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轩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活动事略(2)

辛亥革命网 2012-11-30 00:00 来源: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刘安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松轩,著名爱国教育家,咸林中学创始人。名鹤年,字松轩,自号补拙轩主人。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杨松轩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活动事略

     三,参加辛亥革命活动史绩

     杨松轩先生,明察形势,自强不息。不参与“保国会”;不拥护“立宪派”。对其师刘光蕡“革新论”学说,亦持其义而不泥其迹,毅然摒弃其师以不变革君主体制“忠君爱国”思想。同时,确认改良主义已无出路。要救中国,必需推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革命。而信奉中山主义,决志输身革命,参加同盟会组织活动,投入辛亥革命倒清之役斗争。先生在辛亥革命期间,亲身参与之斗争事迹之着者是:

     (1)民主革命思想,散播到华州教育界较早。其所受影响之动机:一是清末华州留学日本学生薛麟伯、杨叔吉……等,在日本结识同盟会会员井勿幕、宋向辰……等。即受到中国留日学生革命思潮影响。薛、杨二人,辛亥革命之前,先后由日本回华县,将孙中山先生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情况,秘密进行宣传。此是民主革命思想,渗入华州教育界之先导;二是杨松轩兼任华州官立高等学堂堂长时,(1908年)延聘同盟会活动分子樊灵山担任教师,樊以教育为掩护,暗中从事民主革命宣传。此是革命思想向华州教育界深入渗透之影响;三是清末,二华、临、渭各县,设有“新政”宣讲团,华州州牧诸释昭,一次约请王敬如,在华州讲演,“新政”多日,王利用机会,对“泰西民主,阐发甚详”。此外推翻专治,不啻弦外之音;四是宣统二年夏,华州师范讲习会,适郭希仁由北京开国会归,过华、杨松轩、薛麟伯、顾熠山、张定九……等,邀请郭为学员讲话。在讲演中,“痛刺清政府,受贿卖法,骄奢淫侈,屈膝外夷,丧权辱国……等。与会者,听之动容,义愤填鹰”。⑸此在辛亥革命风暴,形将来临前夕,杨松轩邀郭希仁向华州教育界,发表国是演说,对华州教育界人士革命思想,则有深刻影响。

     (2)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陕西首批响应。起义军光复西安,推张凤翙为统领,成立“秦陇复汉军”,组织军政府。推行政会,传檄各州县,号召反正。华州革命会党,于辛亥农历九月初六日晚,响应号召,啸聚数百人,据州城。唯在起义风暴之初,地方劣绅,暗中唆使不逞之徒,混入革命群众阵营,焚署劫狱,声言四处抢劫并暗中扬言,“起手不起手,先走潭峪口,杀完不杀完,先杀杨鹤年”等谣言,企图把水搅浑,破坏革命秩序。杨松轩有见及此,立即会同乔雨亭,假城外牛王庙,密召华州教育会人士和地方正绅,集合商议,公推高维昌(华州城外、西寨堡人,讲武堂出身,为人侠气。)代领会众,并听省垣改编。⑹高冒险入城,晓以大义,俾归正轨。众亦愿听驱策,权以会党即民团,并谓:“烧杀者土匪,守城自卫者民团也”。缮就公夕报省。嗣经省政编华州起义会党为“秦陇复汉军”第二标一营,由高充管带。辛亥起义烽火中,华州州城附近村庄,得免乱烧乱杀者此也。松轩先生当时之果断措施。对于消除社会混乱、维持革命秩序、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厥功不小。

     (3)西安光复之后,陕西毗邻之河南、甘肃两省,尚在清军手中。因此,革命军当务之急是火速出兵,东守潼关,西保长武、陇县、凤翔等军事要地。防敌来攻,正在关键时刻。清朝地方官,潼商道尹瑞清和协台桂和,占据潼关,向豫晋清军求援,准备顽抗。继之,清将赵倜率义军六营,向西发动进攻。而复汉军东线潼关,同清军展开反复争夺战,一场倒清之役,由此揭幕。

     潼关居三省要隘,攻守争夺,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者三次。二华地当西秦要冲,居于重要战略地带。东路都张伯英率领之复汉军同清将赵倜率领之义军,曾相遇于盘豆镇,两军激战,革命军败退,潼关失守,大军皆退守华州。最终,东路都督张伯英及幕佐杨西堂率师,由石砭峪入商洛。正恐慌间,省令吴世昌率援军东来。此时,革命大军,云集二华(华县、华阴二县)军饷顿盛缺乏。省派郭希仁为东路筹饷大使。郭至华州,延教育界物望。杨松轩、顾熠山、张定九、袁佐卿……等,出任财政绅,⑺由杨松轩主持,先向华州富绅劝借。学界人士齐凌云立即带头慨捐纹银一百五十两。在杨松轩先生发动下,初筹饷银一千五百两。但此数远不济大军需用。杨松轩继请华州学界人士,赵舜臣、史有生……等,分赴渭北,蒲、富、临、渭、韩、合各县。催促地丁公款,并督盐局款。十余日,筹得饷银六万余两。当时,除对集结在二华革命援军一万三千人,补给无缺外,并对张伯英所率之革命军,供给饷银八千两。剩余由吴华堂解回省垣,补给西路咸阳一带革命饷。杨松轩与华州教育界人士,在东路倒清之役中,肩负后勤支前任务,军饷无缺,是当时革命夺取胜利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同时,郭希仁、杨松轩共同策划,发动华州教育界人士带领“县高”、“教高”两校学生刘安国、刘文富、刘梅先……等,动员民众,沿着二华边山各峪口,数十里地带,插旗擂鼓,布置疑阵,使敌莫测虚实,不敢冒越前进。

     此外,杨松轩先生三弟杨鹤庆(杨叔吉)在省参军,任“秦陇复汉军”炸弹队队长⑻,四弟杨鹤瑞(即杨季甫)在“秦陇复汉军”东线前线,担任运输粮械工作。⑼松轩先生昆仲三人,在倒清之役中,均输身革命,且各有建树。

     (4)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二十五日,松轩先生在西安,亲自参加由井勿幕主持之“陕西同盟会支部”成立大会。⑽同盟会在辛亥之前,陕西参加人数不过百人,而且处于地下秘密活动。辛亥革命,革和肇造,同盟会由秘密转为公开。此时,在陕西同盟中的革命派首领井勿幕、宋向辰……等,为发展同盟会组织,扩充革命力量,于1912年6月25日,假西安南四府街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当日到会人数,四百余人。大会选井勿幕为正会长,张凤翙为副会长,总务部长彭仲翔,交涉部长宋向辰,政事部长郭希仁,理财部长张云山,文事部长常明轩。其余尚有评议员若干人。当时,大会决议,为扩充革命力量,由到会成员,各就自己所在州、县,策动组织各州、县同盟会分支部。松轩先生据此,于1912年6月28日,由省垣致华州教育会同人函,策动华州学界人士,即日发起筹备“同盟会华州分支部”,按照同盟会组织章程,发展组织。此为松轩先生,正式公开从事同盟会组织工作史绩之开始。

     1912年(民国元年)8月24日,同盟会华州支部召开成立大会。杨松轩先生由西安回到华州,亲自出席成立大会。

     陕西同盟会支部华州分支部,在杨松轩先生的策动下,由“华州教育研究会”负责筹备,到召开成立大会之日,据统计已发展会员六十余人⑾。

     松轩先生在策动华州教育研究会同人,发起组织华州同盟会分支部时的函中有言:“吾国数千年为专制之国,吾民数百年为异族之民。”并对武昌起义,一举而推翻专制,共和告成。松轩先生认为:“皆同盟会之学说,深入人心所致”。而对当时形势发展,曾有如下之申论:“孙中山先生成功而退,复振起同盟会组织,转破坏为建设。欲求同盟会三大主义彻底完成,必须全国才智之士,结其心思,联为声气”。抱日行千里之主义,方可期其实现。松轩先生以此大义,鼓励华州教育界人士又说:“革命前之同盟会,主张破坏;革命后之同盟会,主张建设。谁能破坏者,不能建设乎!愿同人力起而图之,勿落他州之后也。”华州教育界杨松轩先生之战友,激于上刊鼓励,因之华州同盟会分支部,在省同盟支部成立不久,组织工作即告完峻。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