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轩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活动事略

辛亥革命网 2012-11-30 00:00 来源: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刘安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松轩,著名爱国教育家,咸林中学创始人。名鹤年,字松轩,自号补拙轩主人。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杨松轩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活动事略

  一、童年及青年时代

     杨松轩先生,自号补拙轩主。清同治十一年,出生于老农家庭。世居陕西华县少华山麓之龙潭堡。其父耀海公,勤劳强毅,精于稼穑,岁有余粮,畜有余草,为一模范农夫。同治初年,关中回民起义,因家遭兵燹,失学终身。故对子孙诵读,捐资兴学,慷慨解囊,不遗余力。乡党美其德,尊称之谓:“龙潭老人也”。

     先生幼时,家庭多难,九岁始入私塾。十年寒窗,四易塾师。聪颖自励,孜孜攻读,造诣邃深。光绪壬辰(1892年)岁试入泮;次年朴廪,名列一等。主考评语:“当为通场压”⑴。人多称赞:龙潭老人之“行实教育”惠及先生“敏而好学”之良果也。

     二、受维新思想影响,立志改革教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先生盛于时务。闻名刘光蕡(古愚)革新讲学,于1896年,游学《味经学院》。时年二十五岁,开始接受维新思想。

     1896年——1899年先生从学其师刘光蕡夫子门下,凡四年。时值“戊戌变法”前后。受其师革新论和时代思潮影响,深盛科举制度,危害非浅!认为匡正时弊,必须重视“实业、教育、科学研究”。而对个人功名富贵,始行淡漠。便联络同志,组织“友人学会”和“集义书社”等团体。以提倡新知,寻求改革图强的真理为宗旨。此为先生革新救国思想树基之始。而“友人学会”之设立,亦为先生从事社会事业,尽瘁教育,输身革命,(旧民主革命)组织工作之开端。

     戊戌百日维新失败,西太后下诏,捕杀新党。刘光蕡以维新党人,被清政府罢去《味经》、《崇实》等书院山长职后。隐居礼泉烟霞词,继续宣讲革新论。此时,先生亦随其师从学烟霞。已亥(1899年)8月,先生告别烟霞,返回故里龙潭。遵师教诲:“改革教育,必须由乡塾始。”遂佐其父龙潭老人,创办养学堂于其堡。一切依新制组织,一洗私塾旧规。提倡平民教育,主张:“学无门户之别,学生无贵贱之分”。男女兼收,机会平等。此为关西开新式教育之先河。

     1900年八国联军浸陷北京。妇女遭受蹂躏,极为惨痛!松轩先生对此,痛惜慨叹!“吾国贫弱之源,由于妇女缠足而不读书。”遂即编写《妇女发轫一书》,为解放妇女,刊印宣传。并组织“天足振学会”、力主男女均须受教育。

     1901年清廷与帝国主义婿和,签订《辛丑和约》,愈益暴露清朝政府丧权辱国之罪行。其时逃往西安之慈禧太后,为欺骗人民,宣布推行“新政”。后又下恩科之诏,欲用恩赐功名手段,企图笼络天下士子之心。对此,松轩先生,在与友人论科举⑵函中,即严正指出:“京师告变,伏思身势之忧,实堪痛哭!值此时变,我辈读书人,犹沾拈名利是图,岂不可耻可笑!”,而对清廷所下恩科之诏,更视如蔽屣,更加讽刺。“今岁本值正科,人皆欲展骥足,第实甘蠖居,俟后又下恩科之诏,人虽庆之,弟即谓此太平盛举。今外患内忧,皆不堪言,岂不多此一举!”在此之后,并痛刺清廷腐败误国有言:“视吾国何地位乎!新政之迭兴,表面似百废俱举,内容实百弊丛生。加之外患日棘,爪分警告,频频入耳!是内政未收良好之效,外交屡贻失败之误也。”

     先生目睹国事日非,而改革图强之念愈坚。清光绪二十九年,又在龙潭堡西南之甘露寺,设馆试点,改革乡村教育。亲自主持一切。从学者目众,先生办学声望,由此避迩闻名。临潼县执事李云生和士绅郭希仁,慕先生办学之精神,延任临潼雨金屯两等学堂堂长。先生在雨金任教期间,总结改革乡塾经验,认为要彻底废除陈腐劣化之乡塾教育,必须结合众人之力以赴,方能克底于成。由此产生“团体兴学”⑶之念。便于清绪三十二年九月,函约在三原宏道学堂肄业之顾熠山、郑云章等,同返华州,以“友人学会”会员和“集义书社”社员为基础,发起成立“华州教育研究会”。相继创设“华州教育研究会附设两等学堂”(简称“教高”),此为先生团结同志,披荆斩棘,开辟新途,艰苦创业之里程碑。

     “华州教育研究会”设立之前,蔡元培、章炳麟等,已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⑷,“以教育为掩护,实行革命宣传”。而松轩先生“团体兴学”,组织教育会之动机,亦即时代趋势和社会潮流之反映。

     清朝末叶,社会历史发展证明:一是“洋务运动”破产;二是“百日维新”失败继之,所谓“推行新政”、“君主立宪”皆是清室权贵和立宪派相互勾结,对人民进行欺骗所设骗局而已。清朝此时,名为君主专制,实则沦为“洋人朝廷”。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