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甘当配角的“带头大哥”(4)
辛亥革命网 2012-10-08 00:00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婷婷 查看:
没想到武昌一次意外的兵变,改变了整个中国
黄花岗起义后,黄兴想放弃大规模的武装暴动,采用暗杀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并在香港成立了“东方暗杀团”。1911年的夏天,黄兴几乎绝望到了低谷。没想到在他最失望的时候,风暴来临了。
当时武汉要起事的这个计划报告到同盟会总部,谭人凤就到香港去见黄兴。黄兴认为我们选了八百精英,都败得这么惨,武汉能成吗?所以他只是写了封信给孙中山,赶快筹钱。但是华侨刚刚被榨干了,也没有募到什么钱。黄兴没想到,10月10日,武昌一次意外的兵变,改变了整个中国。
知道湖北起事后,黄兴马不停蹄地一路赶到武昌,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战时民军总司令,指挥起义军死守汉阳24天。当他穿着草鞋戴着草帽,以总司令的身份来到汉阳前线指挥部时,对阵的是训练有素、来势汹汹的北洋清兵。而不同地区的部队在起义后很难彼此信任,对新任的指挥官未能完全接受。甚至有一个团长,今天要打仗了,却找不到他这个人,原来竟回家娶小老婆去了,他认为这个时候美女任他挑了。
汉阳鏖战,对黄兴来说仍然还是一场失败。但他每一战的失败都是光荣的失败。
肆
最好的配角
永远的黄兴
从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到坚持民主、捍卫共和,黄兴的身影随处可见,但他留给我们的印象,似乎总是孙中山的配角。在革命阵营内部,推举黄兴当领袖的呼声不止一次。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屡遭质疑,但关键时刻,黄兴总是力挺孙中山。这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他独特的性格密码。
“革命党人不是来争位置的”
最喜欢跟身边的人讲“ 慢慢细细”岳麓山黄兴墓里只有三样东西
早在辛亥革命前,同盟会内部曾经出现过多次尖锐的矛盾。有一次,同盟会内部认为孙中山接受了日本商人的捐款、日本政府的馈赠,那笔巨款只给当时的《民报》留了二千元的经费,章太炎十分不满,张继、宋教仁等人都赞成要选黄兴做总理。黄兴知道情况以后就回电说:坚决不行,我绝对不当这个同盟会的总理,革命党人不是来争位置的,我不是这样的人,要维护孙中山的主角地位,我还是要当这个配角。
第二次是1909年黄兴在日本,同盟会内部再一次发生分裂。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章太炎、李燮和等,不断发表传单,在内部攻击孙中山,要把孙中山从同盟会领袖位置上拉下来。黄兴用自己的巨大威望,再一次维护了孙中山的领袖地位。算起来,黄兴至少有八次这样的机会,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做主角的机会,他愿意做孙中山的配角,协助孙中山领导同盟会,领导革命。这是他的性格,他的选择。他从来都是这样。
最喜欢跟身边的人讲“ 慢慢细细”
为什么黄兴会这样地选择?很难说清楚。他生平最喜欢跟身边熟悉的人讲“慢慢细细”。这是一句长沙土话,意思是要慢慢来,不要着急。就在这个“慢慢细细”里, 黄兴还赋予了一种包容、不计较的内涵在里面。 可惜,黄兴只活了四十出头,还没来得及再有机会展开他的生命。1916年10月31日凌晨4时,黄兴突发胃出血,救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寓所,时年42岁。孙中山闻之大为哀痛,亲自领衔主持了黄兴的丧事。章太炎也写下一副著名的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临终之际,他的慢慢细细的性格继续得到体现。留下来的临终遗言里面,想到的都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