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希洛:跟随时代前进的辛亥老人(2)

辛亥革命网 2013-08-28 00:00 来源:联合时报 作者:萧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袁希洛,字俶畲,又字素民,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是清末一位秀才。早年进“龙门书院”习新学,不久东渡日本国留学。在东京,参加

  太仓任内,县府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历来皆归入县长私囊(通例)。袁不取分文,用来修缮县府大堂,打破了旧时“官不修衙”的老规矩。

  南汇任内,将历年归县长分享的烟赌罚金统统拿出来修建房舍,作为餐厅和礼堂,并亲自题写了“戒得”二字,做成匾额,高悬其上(可惜早已不存)。“戒得”源出孔子《论语》:“及其老也,戒之在得”之语,以儆戒为官者不可贪得无厌。

  袁希洛在南汇时间不长,但留下的德业,其可圈可点者倒也不少。举其要者列于后:

  一是修海塘。1931、1933年,南汇有两次严重水灾(《县志》失记)。特别是1933年9月(农历七月)一次,原筑于光绪32年(1906年)的李公塘,二团六灶港以北的一段塘身几乎全线被冲决。面临如此困境,袁在李公塘原址外的民圩上修筑了一条从川沙县界至二团六灶港的全长25.97公里的新塘(后人称之为袁公塘,即今人民塘前身的一部分)。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二是修公路。为南汇未来发展早作谋划,决定在东西两边各打通一条直达上海市区的通道。一条自惠南镇经周浦至东昌路,由浦东长途汽车公司承筑,1933年年底开始;还有一条自大团镇,经惠南、祝桥,通过上川路到上海市区;在1934年他和上川公司签订了《南川合约》,正式修筑。使闭塞的南汇得以有了开拓外向的广阔前景。

  这是两件德政,在《南汇县志》的“大事记”上略有提及。

  此外,他还做了一次合并乡、镇的行政改革,将“闾邻制”改为“保甲制”;还让江苏农民银行在南汇设立办事处。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门大街县政府招待所内,建造了一座中山堂(今日还在,但无纪念性铭碑)。1933年募建,占地五亩。如今是一处接待各方来宾的园林式馆舍,“文革”以后是政协召集会议的场所。“中山堂”原额上的题字,据说是当时国府主席林森所写。如果属实,此举非袁希洛不办。

  袁卸任后客居启东,生活上仅依靠夫人将历年官俸所得存银行之利息,维持开支(曾有人诬告他贪污,他大义凛然地斥责宵小;经上司核实,他确无取一分不义之财,为官光明磊落)。他后来叮嘱子女,在他去世后,要将本金连同房屋捐赠给地方办学。抗战爆发,启东沦陷后,他迁居上海。当时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竟难以维持生计,只得托友人代售书画、扇面,以养家糊口。

  袁希洛是个傲气很足,正气凛然的人,一生为民主、为进步而奋斗。1947年冬天,他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大会发言时,他满怀爱国热情,捶胸顿足、泪流满面、大声疾呼,呼吁停止内战,得到不少代表支持。但当局及一些人却污蔑他是一个“疯代表”,反对他的合乎民意、合乎潮流的主张,令他痛心疾首。

  解放后,陈毅市长聘请他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市文史馆馆员,还当选市政协委员。他为祖国统一和和平解放台湾而尽心竭力。在见到毛主席、周总理时,袁希洛慨然表示:如果条件许可,让他前去台湾,以老同盟会员的身份,说服蒋介石回归大陆,从而实现统一大业。虽然当时不可能完成此举,但他的爱国心及壮志豪情都是值得肯定与赞许的。他称得上跟随时代脚步前进的人。

  相关文章:

  袁希洛遗著《辛亥见闻录》选登(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