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希洛:跟随时代前进的辛亥老人
辛亥革命网 2013-08-28 00:00 来源:联合时报 作者:萧铮 查看: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一位老人和夫人被中央统战部邀请,从上海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他不但受到热诚接待,还被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毛主席亲切询问他“生活有没有困难?”老人回答:“没有困难。自己已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聘请为‘参事’,无需另派工作了。”由于这一天北京天气特别冷,毛主席见他衣服单薄,年纪又大(已过古稀),担心他冻坏身体,当即让人去买一件厚实的大衣,第二天送到他们住的旅馆。老人拿到这样意外的礼物,深感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无微不至的关照,不觉分外感动。
这位老人,便是参加过辛亥革命首义及“二次革命”的传奇人物——袁希洛先生。袁希洛(1876-1962)字俶畲,又字素民,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是清末一位秀才。早年进“龙门书院”习新学,不久东渡日本国留学。在东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毕业后,回国谋职。在苏州公立中学任监督(校长)时,一边继续秘密进行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光复后,沪军都督陈英士倡议各省组成代表团,共同商讨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事宜。袁被推选为江苏省的代表,参加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活动。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群情振奋。第二天,孙中山即行召开同盟会高级干部会议,议决由同盟会负责召集各省代表会议来选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时间定在12月29日,会议地点在江苏南京市。当时,海内外各界反应及媒体舆论,皆热烈拥戴孙先生为大总统候选人。12月27日,选举组织工作的负责人宋教仁由上海抵达南京,而负责大会文书等具体工作的便是袁希洛。时间很短,但筹备工作井井有条。一切就绪,28日晚,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预备会议,并投票选举“大总统候选人”。选举完毕,票箱立即封存。会议还决定到第二天开会时当场开箱公布于众。
29日上午,会议如期举行,孙中山高票当选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孙中山在各省代表簇拥陪同下步入会场,在正中朝南位就座。其左侧即袁希洛,再左边为胡汉民;右侧为景耀月。
孙中山发表就职宣言后,袁希洛代表中国各省,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授予孙中山。这在袁本人历史上,还是民国历史上,都是有值得纪念的重大意义。孙先生接印后,交秘书长在“就职宣言”上盖上大印,昭告全国。
袁希洛是搞教育的。北伐之后,有人曾扬言攻讦他与乃兄袁希涛(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及黄炎培为“江苏学阀”,于是被迫离开教育界。民国以后,时任江苏省长的钮永建决定将启东与崇明分开,都列为县级政府。但这些穷地方没人肯去主政,而钮永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县长人选,于是约请袁希洛去启东任首任民国县长。此时,由于“失业”,为了解决生计,他不得已只能答应,走马上任,从此开始了从政生涯。
其第二任为太仓县长。当时省民政厅长缪斌既是他的顶头上司,又是他昔日的“门生”。缪斌是以贪污和卖官远近驰名的,以官职大小等出价。他对老师自然客气多了,不敢强索强要。一次其母做寿,缪请属下大小官员赴宴。谁能不送礼献金?明知其为取财敛钱(包括各式礼品)。袁希洛出于礼仪,只手书了一幅对联。所谓“秀才人情纸半张”也。这种情况,要是出在旁人身上,肯定“吃不了兜着走”,给你看颜色了。
袁的第三任县官是到南汇县,时间为1933-1935年,共两年多一点时间。当时民政厅长赵启禄也靠卖官发家,但从袁身上捞不到半点好处。继续保留袁的职务,倒也有个好处,便是证明自己的“廉政”及用人。赵曾标榜说:“有人说我卖官,袁希洛是个穷光蛋,他当县长出过钱么?你们可以去当面问他。”成了贴在赵脸上的一块金片。
袁希洛三任县长,堪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