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呐喊者刘文典(2)

辛亥革命网 2013-08-19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陈劲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刘文典字叔雅,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安徽怀宁县。其父刘南田以经商为业,早早地便把刘文典送入教会学校读书,希望儿子能学会“洋话

  孙中山惊闻宋教仁被暗杀,立即结束在日本的考察,回国发动讨袁。1913年7月12日,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举兵讨袁,紧接着,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市也纷纷宣布独立。是为二次革命。

一介书生刘文典在这场反对独裁、反对倒退的革命行动中,给自己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运送伤员。他一袭长袍,驾驶马车,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抢救运送伤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袁世凯早就做好了军事部署,更由于革命党内的意见纷争,不到两个月时间,二次革命就宣告完全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悬赏通缉孙中山及重要革命党人。无奈之下,刘文典只得再次赴日。并前去拜见了同在日本逃亡的孙中山先生。据刘文典后来回忆,他去见孙中山的时候,正值中午。当时,孙中山住在一幢破旧的小楼上,穿着一件棉布的和服,坐在一张陈旧的短榻上吃午餐,旁边站着一位广东口音的厨师。“我留心看看这位做过大总统的人吃些什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只有两片面包、一盘炸虾,总共不过值两三角钱,比我们当学生的在小馆子里吃的西餐还简单。我看他生活的俭朴才知道他人格的伟大,崇敬之意,油然而生,默默地坐在一边。”

  正因为这种崇敬,当孙中山让刘文典写下誓书并举手宣誓加入中华革命党时,刘文典都一一照做了。举手立誓之后,刘文典便成了中华革命党党部秘书,直接服务于孙中山。孙中山常和刘文典纵谈天下大事,其精辟的言论、高远的见识,让刘文典感佩不已。

  其后三年,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如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在东京集会,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表示“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刘文典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积极奔走,多方联络同志。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即《新青年》)问世。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唤起了远在日本的刘文典的激情。11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三号问世,赫然出现了“刘叔雅”的名字。这是刘文典首次亮相《青年杂志》。文章标题为《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这是一篇译文,原作者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此时的刘文典抱定一个信念:要想让中国的青年人尽快走出愚昧,赶超民主,首要之事就是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一些外语,与西洋文化零距离接触。

   此后,《青年杂志》几乎期期都有刘文典的文章,“刘叔雅”的文章开始成为读者争相追捧的对象。它们在《青年杂志》上的刊登位置也越来越靠前,传阅率也越来越高。陈独秀与刘文典的友谊,也在不断地加深着巩固着。

   1917年1月15日,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胡适、刘文典、刘半农等《新青年》同仁先后被陈独秀延聘执教北大。1919年4月,在封建守旧势力的疯狂攻击下,陈独秀不得不辞去北大文科学长职务。陈独秀拒绝了蔡元培邀请他到历史学系教授宋史的邀请,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办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

  1919年4月20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写了篇《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公然为“布尔塞维克革命”叫好,“十八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二十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他们极口痛骂;但是后来的历史家,都要把他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刘文典不太赞成这篇文章所呈现出的左倾革命情绪,两人的思想观点,开始出现分歧。

  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中,刘文典也曾与这场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并肩战斗,但风波稍平后,刘文典又回到书斋之中。面对混乱纷争的时局,渐渐地,刘文典对政治彻底失望了,他决定离开政治,安心做他的学问了,而陈独秀则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中。

  1942年5月,陈独秀病逝于四川江津,听到这个消息,刘文典深深叹了口气,沉重地说:“仲甫是个好人,为人忠厚,非常有学问,但他搞不了政治——书读得太多了!”或许这是对曲折一生的陈独秀最恰当的评价吧!

  自1943年后,刘文典长期执教于云南大学。1958年7月15日,刘文典病逝于云南昆明。按他的临终遗言,骨灰安葬在怀宁高家山,与他曾经的领路人陈独秀的墓园遥遥相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