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呐喊者刘文典

辛亥革命网 2013-08-19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陈劲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刘文典字叔雅,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安徽怀宁县。其父刘南田以经商为业,早早地便把刘文典送入教会学校读书,希望儿子能学会“洋话

  刘文典字叔雅,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安徽怀宁县。其父刘南田以经商为业,早早地便把刘文典送入教会学校读书,希望儿子能学会“洋话”,今后能与洋人做大买卖,赚大钱。结果种瓜得豆,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刘文典不但外文基础扎实,也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理念,同情国内的民主革命,且倾心于国学研究,与父亲的期望相去甚远。

  1904年3月21日,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在安徽芜湖问世,广泛报道和评论国内外时事政治,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灌输近代国家观念和民主自由的思想,并暗中鼓吹革命。在《安徽俗话报》的引领下,芜湖的革命风潮汹涌澎湃,一些仁人志士希望从发展教育、启迪民智入手,来进行深入的革命思想传播。恰此时,爱国民主教育家李广炯在长沙创办的安徽旅湘公学因教员黄兴密谋起义事泄,举步维艰,于1904年底迁往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因无合适处求学,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刘文典,从《安徽俗话报》上读到了安徽公学招生的消息,满心欢喜,遂辞别父母,进入安徽公学读书。

  当时,柏文蔚、刘师培、苏曼殊、陈独秀等革命名流皆被聘为安徽公学的教员,这里成为了长江中游革命运动的中心。独秀先生教授国文,他上课不拘小节,有时一边上课,一边搔痒。但仍然堂下鸦雀无声,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受其新思想影响,学生写作业时也常冒出“新”思想。一日,陈独秀批改作业,见一个学生作诗“屙屎撒尿解小手,关门闭户掩柴扉”时,不禁哈哈大笑,用毛笔在一旁批了“诗臭尿腥”四个字,然后又加了两句“劝君莫做诗人梦,打开寒窗让屎飞。”至于所谓的纲常礼教、师道尊严,在“势与封建孔教相决裂”独秀先生眼里,都不值一提。

  刘文典在这样一个民主革命的新环境中,大开眼界,他的思想、激情被完全激活了。他对陈独秀很是崇敬,并从陈独秀那里接受了用西方哲学对照中国古籍的研究方法,这为其后来成为国学大师打下了基础。

  1905年革命志士吴越刺杀清政府出洋五大臣失败,英勇牺牲,这一血的事实让热衷于组织暗杀反清的陈独秀清醒地看到了暗杀的局限性,于是他停止了《安徽俗话报》的出版发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岳王会的事务上。

  岳王会是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在芜湖发起成立的反清组织。辛亥革命前,安徽的革命者很多都参加了这个组织,或与其有密切联系,如常恒芳、倪映典、宋玉琳、薛哲、吴旸谷、熊成基、刘文典、孙万乘等都是会员,共计40余人,以陈独秀为会长。后又在南京、安庆设立分会,由柏文蔚、常恒芳分任会长,运动新军,图谋起事。同盟会成立后,1906年夏,在吴旸谷的积极奔走下,岳王会决定整体加入同盟会,但陈独秀拒绝加入。原因是除孙中山、朱执信等少数几人外,同盟会里的其他人皆“不足与信,不足与言”,独秀先生都看不上。

  安徽公学里的革命活动逐渐引起了清政府顽固势力的注意,他们开始疯狂迫害进步师生。陈独秀、刘师培、苏曼殊等被迫先后赴日。1909年,在结束安徽公学的课程后,刘文典也东渡扶桑,求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这所学校以“学问的独立”而闻名,陈独秀、李大钊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在这里,他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民主革命思想家章太炎,从章学习《说文》,并应章氏之邀,参加编辑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宣传爱国反清思想。同时学习军事,准备参加武力推翻清王朝的暴力革命。

  刘文典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功后,他由日本回到上海,进入革命党人创办的《民立报》做编辑和英文翻译工作。早在辛亥革命之前,这份报纸就已经相当于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的机关报,社长于右任,主要编撰人有宋教仁、邵力子等,陈其美任记者,章士钊、杨毓麟等任驻英通讯员。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总部从东京迁返上海,《民立报》更成为革命党人重要喉舌,在起义的第二天,就开辟了“武昌革命大风暴”专题,详尽报道起义事宜。

  1912年初,孙中山专程来到《民立报》编辑部,向这份在辛亥革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报纸表达谢意。刘文典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中山先生到报馆里来,大家一齐围着他,中山先生发表了一段简单的谈话”。

  看到孙中山兴致正高,邵力子抓住时机,从人群中挤上前去,说:“孙先生,能不能给我们题写几个字?”孙中山微笑着点点头,随手拿起一张便条,写了四个字:戮力同心。写完,他扫视了一下四周热切的目光,又拿起桌上的毛笔,在另一张便条上,写下一行英文:Unity  is  Our  Watchword。于右任异常高兴,当即决定将孙中山的题字刊登在《民立报》上。

   这两张便条的原件被刘文典珍重地保存起来,夹在一本书里。孰料卢沟桥事变后,刘文典仓皇避难,家中藏书遗失殆尽,这两张珍贵的便条也就不知所终了。

   在《民立报》,刘文典经常以“刘天民”、“天民”等笔名,评点时事,纵论天下,豪情满怀。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在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革命的豪情总是被鲜血染红。1913年3月的一个晚上,刘文典正在上海寓所的书房里看书,一切是那样的寂静,安宁。突然,传来一阵短暂而急促的敲门声。刘文典起身开门,谁知还未看清对方的面容,就听见一声枪响,一颗子弹呼啸着擦过刘文典的臂膀,顿时鲜血直流。凶手迅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处于当时的复杂环境,刘文典没敢声张此事。没想到,几天之后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被暗杀。后经了解,那天晚上,凶手暗杀的目标原本就是宋教仁,只因夜黑路弯找错了门,结果让刘文典虚惊一场。倡导内阁制的宋教仁被杀,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转折。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