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反清“三人行”

辛亥革命网 2013-08-15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鲍义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迎来了百年华诞。在那场生与死、血与火、光明与黑暗、帝制与共和的搏斗中,徽州人虽然有如程家柽、汪允宗、程善之、王无生等一

  辛亥革命迎来了百年华诞。在那场生与死、血与火、光明与黑暗、帝制与共和的搏斗中,徽州人虽然有如程家柽、汪允宗、程善之、王无生等一大批志士仁人的优秀表现,但他们却是徽州人在外地的活动。作为徽州本土在这天崩地裂的时代又有怎样的作为?本文即想拭去历史的尘埃、通过时光遂道,以期尽量再现那段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徽州历史。

     

     黄宾虹——反清革命的急先锋

     如果仅将黄宾虹看成是一位画家,那是不够的,他还是一位学问家。因为有知识,尤其有感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从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报效之心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黄宾虹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了一位反清革命的急先锋。

     黄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但因父亲浙江商业破产,青年时的黄宾虹就随父亲回到了歙县。此时正值太平天国乱后,潭渡黄姓数百亩祠堂义田因庆丰堨失修、水圳断流而荒芜多年,黄宾虹便在此时经村人推选担负起了重修堨坝和管理义田的重任。与此同时,黄宾虹任安徽公学教员,佐理学务,倾谈革命。

     1905年,该校教员陈独秀、柏文蔚等创立了“岳王会”,学习岳飞的抗金精神,志在振兴中华。黄宾虹回到家乡,也邀集了一些青年组织“岳王会”,还常在岳营滩骑马练武,说是岳飞当年抗金经过歙县,就在丰乐河畔扎过营,有岳营滩相传至今。

     就在黄宾虹管理着庆丰堨务又兼任新安中学堂教职同时,他又担负起了一项极为艰巨、十分危险的任务:私铸。

     在那些年代,宾老虽然忙着管理庆丰堨,但对于革命工作,却丝毫不肯放松,常往来于芜湖、南京、上海之间。有一天,怀德堂(现在的黄宾虹故居)突然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他姓李,年纪已不小,黄宾虹对他很客气,还安顿他住下了。以后,老李也有些朋友来,有时挑些东西来。到了第二年冬季,来人频繁起来,有挑有抬。不久又来了两个年轻人,看样子是徒弟,此刻老李倒活跃起来,指手划脚地做了总指挥,连黄宾虹、黄丽生都要受他调遣。经过一段时间,黄宾虹为革命私铸终于开炉了,铜水奔流,倾入模机,下面即一个个铜元坯子落下,冷却之后,即可包裹收藏,再待印字。事后据黄丽生透露,本来坯子出来,趁热印字,还省手续,无奈当时对光绪通宝铜元反面的那条龙的硬印还仿造不出,必须到日本翻砂,尚未寄到,只得边出坯,边等待。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来自衙门内部的紧急消息,说私铸被告发,命“星夜拆毁机器,本人速逃”,黄宾虹只好照办,匆匆逃往上海。

     安徽光复后,安徽督军柏文蔚和都督府秘书长韩衍都电邀时在上海的黄宾虹,要他前往任职,但黄宾虹予以婉拒。黄有文字记载:“辛亥秋,皖都督及韩思伯参军后先电召,谓‘正人君子,联翩莅止,虚左以待足下’,余谢未赴”。韩思伯即蓍伯,为韩衍之字,有“革命奇士”之称,柏、韩两位新政府要人电报相邀,并“虚左以待足下”,可见偏重;还特别说到新政府人员皆“正人君子,联翩莅止”,然而黄宾虹却“余谢未赴”,可见“去意已决”。

     但青年时的这段经历,黄宾虹终生不忘。有同乡后学汪孝文在黄宾虹九十岁时,带了一幅汪洪度的山水画到杭州让老人鉴赏,引起了老人一番回忆。汪孝文说:有一天下午,我把带去的一个汪洪度山水小卷给他看,他展卷默对,看得非常仔细。随后抬起头来,连连说,好!好!好!接着说,“过去,我也有一张汪洪度的山水画,很精,一直带在身边。后来因济菊翁之急,给他了,此后就没有遇上更好的汪洪度了。”那神色似乎有点感慨。我们谈了一些别的事情,不知怎么又谈到了汪洪度。他慢慢地说:“过去在潭渡,为了村里人的事,讲了些话,招致外村人的不满,便有人说我是革命党,告到省上,幸亏安庆有熟人,才把事情平息下去。后来,应朋友的邀请,去到安庆,见到抚台。此公很客气,对我说,先生是皖南名士,此行必有可看的东西带在身边。于是我给他看了两件东西,一件就是汪洪度那张画,另一件是一双玉珮。此公看了好久才说:‘玉珮第一,画第二。’我当时即举‘第一’相赠,此公却笑呵呵地说:‘还是画吧,取第二吧。’其实,我知其意,但这是乡贤手迹,我婉言谢绝了。”宾翁接着说:“汪洪度不以画名,但画是上乘之作,今已罕见了。”

     查老人文字,他有过这样的记载,如《自述》:“及年卅,弃举业,力垦荒,被党嫌,不得已而出走。”又《潭渡黄氏先德录》:“有以‘革党’讼余省长,闻讯出门走申沪。”可惜这些记载都过于简单。

     

     汪鞠友——反清革命的领导者

     汪律本(1867—1931),字鞠友、菊友、卣友、巨游、旧游,号萍蓬散人。这些名号,除了父亲取的名外,其余皆是他浪迹江湖、有所感慨而取以明志的。以菊为友,可见淡泊;“卣友”,能豪饮,“卣”是一种酒器;至于“旧游”、“巨游”等,皆因一生萍蓬无定、南北奔波,故又号“萍蓬散人”;晚年隐居贵池乌渡湖畔,还号“池阳渔郎”。皆不难看出他之心境和情趣。

     甲午战争那年,汪鞠友考中举人,时年28岁,与他同科考中举人的还有他父亲的一位学生许承尧。然而此时的汪鞠友已不再有意于金榜题名,他选择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犯难兴革”、“奋袂匡复”。   

     此时的清政府在南京兴办了以人文为主的三江(后改为两江)师范学堂,汪鞠友凭借着学识、才干和人脉进入了这一江南最高学府的领导层,他是该校四位监学之一。该校不仅开我国师范教育之先河,培养了大量人才;而且还是东南革命的策源地。如后来成了著名学者的陈中凡也是该校学生,因受汪鞠友影响,毅然参加辛亥革命,并在革命军中任书记官。   

     同时,汪鞠友还根据寓居南京的皖人要求,兴办了旅宁安徽公学,次年更名为南京上江中学,聘请了当时在南京的政要名流、合肥蒯光典任校长,汪鞠友任督学。再说芜湖安徽公学,其前身为李光炯、卢仲农所办之旅湘公学,1904年因为赵声由南京去了该校,与黄兴一起,遂使学校新潮激荡而遭当局限制,经商量迁来芜湖。这一考虑,当与汪鞠友有关,因为赵声、柏文蔚在南京时即和汪鞠友为挚友,且汪鞠友于教育界颇有地位。   

     黄宾虹的私铸,据说一是为了解决革命党的经费,二是为了扰乱清政府的币制。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这机器是从哪里运去的,铸币师傅又是谁介绍的,因为这一定不是黄宾虹的个人行为,那么谁又是他的领导?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