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汇滔:国魂不死铸中华(2)

辛亥革命网 2013-08-14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20年1月29日,刚入夜,上海法租界维而蒙路国恩寺附近传出一串枪响,主管中国国民党沿江七省党务的张汇滔倒在血泊中。1月31日,在上海广慈

     2

     自断“前程”追随中山

     虽然受《三国》、《水浒》、《七侠五义》等书籍影响,张汇滔总有“过激”之举,但天资聪颖的他同样学业出众。身为秀才的父亲张子荣,想着光宗耀祖,决心培养儿子在科举这条路上走出一片光明未来。

     1897年2月到1898年4月,张汇滔先后通过了县考和府试,并且全是名列前茅,张子荣心里那个美啊:只要来年再通过省城的院试,张家就再出一位秀才了。

     命中注定张家不会再出秀才。

     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腐朽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到了最后只有数字的概念,完全进入了麻木状态。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起义。

     革命浪潮冲击着张汇滔的心灵,他打心眼里敬仰、崇拜孙中山的革命壮举和超人胆识。于是,他放弃科举,转而投身行伍,考入安庆武备学堂。

     文武双全的张汇滔很快在革命青年中崭露头角。并与柏文蔚、陈独秀等进步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同学会”、“岳王会”、“安徽爱国会”等组织。他们经常聚会、谈古论今,揭露时弊,特别是安庆藏书楼的那次演讲,成为安徽反清革命活动的开端。

     1903年5月7日下午,21岁的张汇滔在数百名革命青年面前大声疾呼:“这国是国人公有之国,并不是皇帝一人私有之国。尔等安徽有志之士今日组织起来,成立爱国会,就是要发扬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持干戈卫社稷,以恢复国权之基础。四万万同胞不能眼见亡国而袖手旁观。让我们齐把刀子磨快,子弹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会场上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仿佛要将整个安庆藏书楼掀上九霄。

     安庆藏书楼演讲之后,21岁的张汇滔走到了革命的前台,自然成为清政府的眼中钉。为了躲避清廷的追捕,多方辗转后,1905年春,张汇滔等人从上海吴淞口乘船前往日本。

     张汇滔非常仰慕孙中山,但一直无缘见面,直到1905年8月13日,留日学生在东京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他才得以了却夙愿。欢迎会上,孙中山富有政治远见和鼓动性的演说彻底征服了张汇滔,他不由得热血沸腾。8月20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同盟会成立。张汇滔由裴详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中国同盟会江淮分会副会长,24岁的张汇滔“慷慨任事,众皆倾服”。

     在张汇滔留学日本的两年时间里,中国的民主革命已经进入了武装起义的实践阶段,同盟会的骨干陆续被派遣回国,策动起义。带着孙中山和同盟会总部之命,张汇滔等人于1907年1月19日潜回国内。在南京密谋刺杀两江总督端方失败之后,张汇滔和孙毓筠回到老家寿县创立革命组织“信义会”。

     组建了“信义会”之后,张汇滔积极扩展革命力量,决定寻找多年前在安庆武备学堂读书时候的军中同学和日本留学回来的老战友,共谋起义大事。

     3

     “淮上军”横扫江淮

     武昌起义隆隆的炮声给仁人志士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的消息,还有那抹若掩若现的曙光。

     接到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发来的《檄安徽文》和《敬告皖省父老文》后,张汇滔立即召集一些志同道合者,在凤台县涧口集张叔衡家议事。为武昌起义胜利而激动不已的张汇滔以拳击案:“武昌居长江上游,寿州是长怀重镇,军事上必须彼此呼应。况武昌系京汉路终点,长淮当津浦要冲,直捣北京,朝发夕至,我党驱逐鞑奴、建立民国,在此一举。”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