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汇滔:国魂不死铸中华

辛亥革命网 2013-08-14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20年1月29日,刚入夜,上海法租界维而蒙路国恩寺附近传出一串枪响,主管中国国民党沿江七省党务的张汇滔倒在血泊中。1月31日,在上海广慈

  1920年1月29日,刚入夜,上海法租界维而蒙路国恩寺附近传出一串枪响,主管中国国民党沿江七省党务的张汇滔倒在血泊中。1月31日,在上海广慈医院,张汇滔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就是与陈其美、宋教仁并列为上海滩民国三大血案的“张汇滔遇刺案”。

     1

     小小少年胆大包天

     1882年,张汇滔出生在安徽寿县。

     张汇滔父亲张子荣,清朝秀才,是乡里有名的私塾先生。张汇滔自幼跟随父亲苦读《四书》、《五经》,并练就了一手好字。但是,张汇滔更喜欢听母亲讲故事。小男孩骨子里总有些好斗的,他总缠着母亲讲那些见义勇为、除暴安良、造福一方、安邦定国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

     事物总是利弊共存的,这些侠义故事,在张汇滔幼小的心灵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塑造了他宁折不弯、百折不回的刚烈性格,但同时也助长了他的“匪气”。发展到后来,他常常不顾父亲的责骂,在私塾学堂上与小伙伴们打打闹闹,用父亲的话说:“斯文扫地。”

     如果说在学堂上打打闹闹还是顽童的表现,那么,小小的张汇滔接下来干的事情就有点胆大包天了:剪辫子。

     关于辫子,鲁迅曾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文中有言:“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鲁迅之文让我们看到晚清那段时间,国人在“辫子”上的痛苦和酸楚。

     虽然远远达不到鲁迅这样的高度,但辫子之于张汇滔,有诸多不便,进而引发了他的强烈不满:在私塾念书时,张汇滔头上留了一根小辫子,小伙伴们一起嬉戏往往都会互相揪小辫子,揪得头皮火辣辣的疼。于是,张汇滔恨死了自己头上的辫子,每每被揪疼,他就会自言自语:“如果头上没有小辫子该有多好!”

     有一天,一位走乡串户的剃头师傅来到村子里。张汇滔央求他一定要把头上的辫子剃掉。剃头师傅肯定不敢剃辫子,就默不吭声给他理发。等师傅理完发,张汇滔一摸脑后的辫子还在,就拽着师傅的袖子:“求你把辫子剃掉吧,我恨死它了。”

     正说着,父亲张子荣来了,得知儿子的逆行,大声呵斥道:“混账东西!辫子是朝廷叫留的,你没有辫子是要掉脑袋的。”

     “就是砍头我也不愿意要辫子!我长大了,非要杀死叫我留辫子的朝廷不可。”张汇滔话一出口,张父和剃头师傅都惊呆了。张父连忙捂住张汇滔的嘴,一边连连摆手,让剃头师傅赶紧离开。剃头师傅也怕惹祸上身,抄起担子就跑开了,一边跑一边说“乖乖,这孩子真是胆大包天!”

     折腾半天,辫子也没能剃掉。但是,仇恨的种子,对辫子、也是对清朝皇帝的仇恨的种子算是在张汇滔的小小心眼里埋下了。

     1893年,张汇滔刚满11岁,但在父亲张子荣看来,这个儿子越发的不服管教了,于是把他送到寿县正阳关公学读书。

     没有了父亲的约束,张汇滔的胆子似乎更大了。刚到学校,张汇滔就和同班同学管鹏、管曙东(后来均成为民主志士)成了密友。受《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影响,张汇滔等三人也学着拜起了把兄弟。这三个小小的少年,结拜之后决心做点大事,第一个行动就是砸神像。三个小家伙认为“神像是不吃不喝的大骗子,不如砸掉它,免得再骗人”。说干就干。张汇滔等三人找到附近的一个庙堂,趁着中午无人,用尽吃奶力气把一个泥胎神像推倒在地。大事办完之后,三个小家伙哼着小曲,兴冲冲地回家去了。

     如此“大逆不道”的后果就是,三个孩子经过家人的多方努力才没有被学校开除。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