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琳:何处埋忠骨(2)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查看:
逆耳多忠言。友人的一席话让宋玉琳幡然醒悟。他涕泪交加:“没有你,我就完了!”多年过去,这个把宋玉琳拦在人生死胡同口的人慢慢淡出了视野,宋玉琳只记得他的姓:铁。
断了鸦片的宋玉琳重新找回了“大丈夫当马革裹尸”的豪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正好让他有了宣泄这份情绪的出口。在一些激进人士的影响和带动下,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宋玉琳找到了人生的航向:1907年春天,28岁的宋玉琳进入安徽巡警学堂。
身边都是有志于反清的仁人志士,特别是身为学堂会办的徐锡麟更是革命先锋,让宋玉琳有了如鱼得水的畅快。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抓,宋玉琳和30多位巡警学堂学员同时被捕。对于宋玉琳来说,虽然没有冲到最前沿刺杀恩铭,但他的心早已被“革命”、“反清”之类的字眼填满,可是,“陪斩”一事还是让他心生悲凉。
两天之后,徐锡麟被押赴刑场处决。宋玉琳和另一个学堂学员朱蕴山也被一并带到刑场,清廷的意图是让他们作为“陪斩”以震慑那些蠢蠢欲动之人。
这也许是宋玉琳生命中最不堪的一天。刽子手将徐锡麟剖腹取出心脏,这颗心脏被拿去祭祀恩铭的“在天之灵”……这一幕幕就在宋玉琳的眼前上演,血腥的场面没有吓倒他,但他实在无法承受亦师亦友的徐锡麟被这样残害,泪流满面。
眼泪可以擦拭,但徐锡麟的血渍却永远地留在了宋玉琳的心中。“同志的血决不能白流!”宋玉琳下定决心,“一息尚存,革命不止”。当局以为“陪斩”扫除了这些青年的斗志,关押一段时间后,就将宋玉琳等人放了出来。
很显然,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宋玉琳等青年的承受能力和韧性。
出狱不久,宋玉琳就又不安分起来。作为安庆新军三十一混成协的团文书,宋玉琳得知熊成基等人谋划起事,就立即参与其中。但由于清廷加强了防备以及起义队伍内部沟通的问题,熊成基领导的炮马营起义以失败告终。
连续经历徐锡麟和熊成基两次起义的失败,宋玉琳似有所悟: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他选择离开。
在南京待了差不多一年,因为举事之心不死,宋玉琳于1910年秋天回到安庆。为了防止事情败露,宋玉琳隐姓埋名,重新考入安徽巡警学堂。但由于安庆政府防范严密,宋玉琳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宋玉琳焦急等待着……而这时候,遥远的南方,广州,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广州首受其害;而反抗侵略的斗争,广州首当其冲。1911年,广东有广州、汕头两个总商会,各地还有60个商会。以“七十二行”为基础,广州商人建立了一个政治性的组织粤商自治会,领导了多次爱国运动。而且,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大多聚集在这里,使这里成为全国各地革命青年向往的地方。
1911年春天,安庆死局依旧没有松动的态势,宋玉琳决心奔赴广州。东拼西凑筹来经费后,宋玉琳带上江淮革命志士97人踏上了南下的征途。临行前,当初一同陪斩的朱蕴山赶来送行,并赠诗一首:“慷慨数恩仇,苍茫万里舟。此行各努力,相约白门秋”。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谁都不知道。但宋玉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在家书中写道:“斩首成一快,莫负少年头……富贵利禄岂能动,生死绝不变初衷……”
第一次到广州,宋玉琳展现了江淮儿女热情豪放的气质,很快融入了南方革命团体,组织安排他筹管军粮。他尽心尽力做好军粮筹集和管理工作,并时刻观望着革命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