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琳:何处埋忠骨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神童、继母、鸦片、监狱、陪斩……这些关键词拼凑出怎样的一条人生轨迹?难不成是又一个“伤仲永”的故事?其实不是——用这些词作为人

  神童、继母、鸦片、监狱、陪斩……这些关键词拼凑出怎样的一条人生轨迹?难不成是又一个“伤仲永”的故事?其实不是——用这些词作为人生的节点,辛亥革命同盟会会员宋玉琳走出了一道绚烂的彩虹。

     对于在怀远县衙担任文书的宋元甫来说,1879是个特殊的年份。

     自恃有点文化,宋元甫不愿与一般市井平民同起同坐。但一没钱二没背景,再怎么折腾,他也只是在怀远县衙混个文书当当。虽然是公家人,但其实也就是有碗饭吃而已。

     宋元甫的妻子李氏是河南人,因为灾年逃荒来到怀远,嫁入宋家后,体弱多病的李氏一直没有生养。直到1879年,已经步入晚年、整日苦叹来日无多的宋元甫总算了却了自己最大的心愿,儿子玉琳的降生让他不再背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负担。

     好事总成双,玉琳稍长大点,第二个儿子铁梅的降生又让老迈的宋元甫挺起了腰杆。但两个儿子似乎掏干了本就体弱的李氏,铁梅都还没有断奶,这个远离故土的女人就撒手人寰了。

     看着眼前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宋元甫一筹莫展。在好心人的撮合下,宋元甫又娶了刘氏。善良淳朴的刘氏才做新娘,就当奶娘。她二话没说,就抱起两个孩子。婚后的生活,是刘氏一个人辛苦拉扯玉琳和铁梅两个孩子,家庭生活捉襟见肘,常常以典当来维持日常生计。但刘氏对这个家、对两个孩子始终不离不弃,让乡邻们对宋元甫都高看一眼。

     更让乡邻们艳羡不已的是,长子玉琳自幼聪明。12岁的时候,玉琳读私塾,诸子、百家姓、三字经之类,往往都是一目十行,看过就能记住;做起诗文来也是才思敏捷,挥毫立就,被大家称为“神童”。

     有个神童儿子,宋元甫总不想“伤仲永”。于是,在玉琳15岁的时候,宋元甫让他去凤阳府应童子试。童子试是清科考的第一部分,也是科举必走一步。宋玉琳马到成功,为府试第一名,随即入县庠补弟子员,成为官学的学生。

     按理说,这是一条不错的入仕做官的进身之阶,但看到清政府的衰朽的老态,初有思想的宋玉琳已是志不在此。心在曹营心在汉的宋玉琳最常说的话就是:“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安能随诸磕头虫后学趋跄也。”

     男大当婚。或许婚姻能拴住宋玉琳那颗刚刚起飞的心。19岁的时候,宋玉琳迎娶了怀远县沙沟草寺一位孙姓女孩为妻。新婚燕尔,小两口琴瑟和谐。

     幸福总是那么短暂!婚后不到90天,妻子孙氏因病去世。宋玉琳还没能从失去爱妻的悲痛中走出来,大半年之后,老父也撒手人寰。

     一年之内,两个至亲的离开,宋玉琳备感凄凉。

     人死不能复生。作为宋家长子,宋玉琳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爱妻和慈父的后事操办。宋家连遭不幸,好心邻居和亲朋好友纷纷伸出援手,对于底子本就不厚实的宋家来说也算雪中送炭。但自小就养成“寒素廉俭、痛世疾俗”性格的宋玉琳却坚辞不受,为操办后事,他几乎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

     爱妻和慈父的离开,家道中落,宋玉琳似乎走进人生的死胡同,他的世界,没有明天。这个时候,鸦片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只有鸦片,能让他忘记痛苦,忘记悲伤,忘记一切想要忘记的东西……

     在鸦片的引诱下,宋玉琳越走越深,眼看就要成为一个不知生死的大烟鬼。

     1906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宋玉琳在金陵旅舍内吞云吐雾。一个友人正好路过,看到形同枯槁的宋玉琳,他大吃一惊:那个意气风发的宋玉琳去哪了?友人实在不忍看宋玉琳颓废的样子,一把夺过烟枪,呵斥道:“建侯(宋玉琳又名豫琳,字建侯)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不知道吗?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知道吗?没想到你竟然如此放纵,沉迷于这些垃圾。你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别怪兄弟我翻脸不认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