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赞化:潘家有儿“离经叛道”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查看:
主张儒、释、道三元合一,交往者多僧尼、居士,举止颇为古怪——这是乡人对他的认识,因此大家称之为“桐城怪杰”;身高体魁,长髯拂胸,举止潇洒,擅长诗作——这是世人眼中的他,一代风流名士。
这个“两面派”就是潘赞化,一个“离经叛道”的传奇男子。
壹
1885年,按农历习惯叫法为乙酉年。这一年,已近迟暮的晚清政府对内、对外都已表现出有心无力来。国家大势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并没有太多影响,天津卫的潘家上上下下就沉浸在添丁进口的快乐中。潘家祖籍安徽桐城西乡(今练潭乡潘楼村),当家人潘黎阁任清廷京津道台,因此举家迁往天津居住。异地他乡,潘道台当然希望家里人丁兴旺,因此孙子小赞化的出生,让他非常开心。
不幸的是,赞化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双双离开了人世。在祖父潘黎阁的安排下,赞化交由伯母戴氏抚养。慈祥的戴氏让小小的赞化找到了失去的母爱。在祖父以及伯母的悉心照料下,潘赞化在天津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1895年,11岁的潘赞化随着家人一起回到了故乡——桐城。
作为徽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桐城派,文风上力求“清真雅正”,思想上则多为“阐道翼教”,世人赞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可见其影响力。而追溯桐城派奠基人,则必须提到潘江这个名字。桐城派师承关系有这样两种说法:鼐承櫆,櫆承苞,苞承戴,戴承江。亦云:戴、法(苞胞兄,古文功力在苞之上,未仕而隐逸)、苞均师侍潘木崖(潘江号木崖)。而这个叫潘木崖的大师就是潘赞化的祖上。
如此渊博的家学传承,让潘赞化在同龄人中显得出类拔萃,十来岁就能达到出口成章。后来在祖父潘黎阁的授意下,潘赞化在舅父家中寄养一段时候后,到他堂兄潘晋华任教的上海同文馆继续就读。
渐渐长成的潘赞化比一般南方人要高大很多,身高体魁的他行为举止潇洒飘逸,加之他总是与那些修身养性的僧尼、居士交往,在乡邻眼里,他有些超凡脱俗,俨然化外之人,因此大家送他一个外号:“桐城怪杰”。
贰
好男儿志在四方。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潘赞化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1901年,17岁的潘赞化在堂兄潘晋华的引荐下,见到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皖城志士”陈独秀。刚刚组建“青年励志社”的陈独秀渊博的学识、过人的胆气打动了心高气傲的潘赞化,而潘赞化那股子离经叛道的秉性也让陈独秀赞赏不已,二人旋即成为知己。
自此,潘赞化下定决心:将“离经叛道”进行到底。
1903年4月的一天,陈独秀约潘赞化等有志革命事业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商讨推动安徽反俄斗争形势发展的行动。陈独秀对他们说:“现在大家爱国情绪十分高涨,我有一个想法,写一个‘知启’,在藏书楼开一个演讲大会。你们看怎么样?”潘赞化当即表示赞成。
历史记住了这一天,1903年5月17日。
位于安庆城内孝肃路北正街的藏书楼,是潘赞化堂兄潘晋华等人捐资兴建的,在当时已经成了皖省宣传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
那天,大雨滂沱,藏书楼前仍汇集了大约300人,其中包括安徽高等学堂、安庆武备学堂的青年学生和一些爱国进步人士,人群中的潘赞化仔细聆听了陈独秀激情昂扬的演讲,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