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伯棠:生命写就“正气歌”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管静 查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不见天日的牢狱之中,韩伯棠正吟诵着文天祥的《正气歌》。这已是他第二次入狱了。三年前,因从事反清革命被清军逮捕,直到南北议和时,方得获释。
袁世凯的爪牙殷宏寿又来劝降。三番两次,用尽伎俩。时隔三年再度入狱,敌人的凶残,韩伯棠是见识过的。生死关头,他将何去何从?
反清之志 入狱不移
韩伯棠,1892年出生在安徽省望江县城,字守唐,名家铭,叶芬、笑桓、芍轩都是他的别号。
在乡邻眼中,韩家的这个孩子自幼就聪敏过人、颇有志气,是个可造之材。果不其然,17岁的时候,韩伯棠就以本省旧制中学优等生资格考入京师法律学堂(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后转入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时成绩都名列前茅。
风华正茂的年纪,按理说,正是报效国家的大好时机。然而韩伯棠目睹着衰朽不堪的晚清王朝抑内媚外,妄图赢得苟延残喘之机,列强虎视,社会上一片风雨飘摇。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他再也无法对这满目疮痍的满清朝廷抱有任何幻想,开始上下求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这短短十六字的政治纲领让韩伯棠激动不已,这正是自己心中所想!如此一来,这个年轻人明确了未来的奋斗目标,也找到了组织依靠。他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主张改革,曾任宣传组长。在京津两地,他与会党同志戮力同心,不遗余力地鼓吹革命。
国内各地一次又一次地起义以流血失败而告终,这让革命者的心情愈发地沉重起来。尽管胸中怀着火一般的热情坚信着光明必将到来,但谁也不知道黎明前的黑暗究竟何时才可以终结。
终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以前赴后继的姿态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烽火在全国燃起燎原之势,中原十二省纷纷宣布独立。
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然而此时,北平依然是军警林立,防范森严。韩伯棠与彭家珍、赵铁桥等同志在北京秘密策划反清朝政府事宜,不料发难时机被清军禁卫军侦知。同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韩伯棠被清军逮捕。冰天冻地里,韩伯棠仅着内衣裤,赤足被抓走。
牢狱之中,整日面对各色刑具与威逼恐吓的面孔,韩伯棠不露惧色。尽管不知这样的牢狱之灾何时是尽头,他也决意咬紧牙关。当初加入同盟会誓言革命,就没打算过妥协。他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革命党人就是要不惜一切和腐朽清廷抗争到底!
重获自由 刺袁杀良
像韩伯棠这样矢志革命的热血青年,革命事业需要他,同志们也没有忘记他。
时值“清廷与南军议和”,南方代表伍廷芳奉孙中山之命提出:若要和谈,除非先释放党人韩伯棠等。韩终于被营救出狱。
重新呼吸到新鲜空气的韩伯棠此刻深感自由的宝贵,眼中的一草一木都生动起来。然而,尽管牢狱之中自由尽失、受尽磨难,残酷刑罚还历历在目,但韩伯棠的锐气与斗志却只增未减。
武昌首义后,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老谋深算的他一面利用南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逼迫宣统皇帝退位,一面又挟清廷势力同南方革命政权讨价还价,企图窃取革命果实。看破袁贼伎俩的韩伯棠义愤填膺,就和杨禹昌、张光培、黄之萌等策划刺袁。
依然是宣统三年(1911年)冬,袁世凯一行经过北京东门外丁字街。此时,韩伯棠已和同志们择地埋伏,意欲锄奸。时机一到,他们立即从道左侧酒楼上投掷下来炸弹数枚。可惜都未炸中袁氏,护卫统领被炸死,炸伤乘马2匹,死伤卫兵近10人。袁立即下令戒严,搜捕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