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著名民主革命先驱陈干(2)
辛亥革命网 2013-08-08 00:00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韩镇 孙锦 查看:
1908年2月,陈干赴青岛,在陶成章、景定成、张继、商震等革命党人的协助下,在胶州路上创办了新式学校震旦公学,章太炎在日本闻讯后高兴地认为“青岛大有可为”。同时,同盟会的刘冠三原在济南办山左公学,因被清政府查封也来青岛,二人相会共同商定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吕子人等人也积极协助办学,出资献策,因刘冠三既有办学经验又有威信,被推选为学校主要负责人之一。
“震旦”在佛教经典中是对中国的称呼,革命党人取为校名,是振兴中华之意。陈干负责去日本同丁惟汾、章太炎等商讨办学事宜,并负责延聘教师、招生。刘冠三负责筹办经费,他一方面组织革命青年依靠盐民,武力夺取沿海税局的公款,打劫贪婪的盐商、烟贩等豪富之家;另一方面向同情革命的各界人士募捐。
后来,随着影响力的增加,震旦公学实际上成了同盟会在山东的一个重要机关。
辞职回乡开渠治碱
1925年,因不满统治集团的卖国媚外和张宗昌在山东的军阀统治,陈干再次辞职,回到家乡昌邑。
据昌邑市龙池镇东白塔村党支部委员陈延太介绍,陈干乡居期间,主要为乡亲们做了两件好事。一是带头集资,挖掘了一条10公里长的河渠,改变了当地百姓食用湾塘污水的状况;二是倡导在潍河两岸筑堤防洪,以防河水漫溢为灾,从而深受乡民爱戴。河渠开成之后,康有为亲笔题名“新开河”,并立碑以志。
在东白塔村,记者看到,当年陈干筹资开凿的“新开河”至今仍水波荡漾,发挥着作用。陈干的孙女陈玉华现在仍住在东白塔村。67岁的陈玉华见到记者来采访陈干很是激动,“乡亲们都念他的好,他带头给村里修了河,还改造了千亩盐碱地”。
陈干看见村子里兴办教育师资缺乏,校舍简陋矮小,当即在村中的押街庙修建了一所村塾,还请段祺瑞书写了匾额“陈氏家塾”,悬挂于村塾正堂。据陈延太介绍,当时的昌邑县只有一处中学,又在潍河东岸,距龙池一带有60多华里,昌邑西北乡子弟去上学多有不便,就计划在东白塔村南征地20亩,准备修建一处鄑城中学,但因陈干后来遇难,此举未能实现。
因“莫须有”罪名被害
1926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陈干被任命为军部参议。1927年,他调任第二支队司令,挥师北上。他身冒矢石,指挥若定,很快击败了张宗昌部,连克韩庄、枣庄、兖州,直捣泰安。
就在革命军捷报频传的时候,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互相倾轧,陈干不幸被构陷遇害。死前,他怀着一腔愤慨和不白之冤,写下了“莫须有”三字。
陈干死后葬于家乡。1986年,经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由国家拨专款重新修建了陈干墓园。
相关链接
曾帮康有为选房
据陈干第二位妻子杨紫霞(1986年去世,享年91岁)回忆,陈干早年经他的启蒙老师胡铁霜推荐介绍,与康有为结识。1905年,陈干赴日本加入同盟会时,与流亡日本的康有为继续保持交往。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1923年春,浪迹天涯的康有为来到青岛,暂住陈干府上,他欲在青岛购房养老,陈干作为康有为的“门人”,尽地主之谊,热情周到地为他张罗购房。是年5月的一天,陈干偕夫人陪同康有为及夫人,一起到青岛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看房子。康有为当即就看中了这座背山面海、风景极佳的德式建筑。该建筑原是德国占领青岛时的旧提督楼,当时是青岛市教育会的房产。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后,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学生因不满学校德国校监的压迫,开展了罢课斗争,后有100多名学生离校,自行进入齐燕会馆,派代表与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交涉,要求中国自办中学。鉴于当时这些学生无住处,在陈干的安排下,部分学生住进了福山路6号。
康有为选定此处后,陈干即派车帮学生搬至附近的一所小学。康有为迁入新居时,陈干赠送酒席以示祝贺。当时陈干一家人住的地方与康家相距不远,两家经常走动,来往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