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著名民主革命先驱陈干

辛亥革命网 2013-08-08 00:00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韩镇 孙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山东的早期革命党人名册上,陈干被称作性格鲜明的振古之奇人。作为辛亥革命前后山东的革命烈士,昌邑人陈干既有戎马倥偬的征战经历,

  在山东的早期革命党人名册上,陈干被称作性格鲜明的振古之奇人。作为辛亥革命前后山东的革命烈士,昌邑人陈干既有戎马倥偬的征战经历,又有山林隐士的名儒作为。他战功卓著,曾获陆军中将军衔,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后为第十军二支队司令,身先士卒,战功卓著,在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中,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国时,他在青岛参与“鲁案”接收过程中,表现杰出,被康有为赞誉为“鲁案砥柱”。1927年8月18日因蒋桂之争,陈干在南京被桂系军阀杀害,年仅46岁。国民党丁惟汾曾赞曰:“时昌邑人陈干,武勇有干略,倜傥有奇气。”1986年,经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由国家拨专款重新修建了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的陈干墓园。

  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近代山东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陈干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他历任山东民军统领,三十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军部参议等职,曾被授予陆军少将、中将军衔。他自幼能言善辩,胸有大志。儿时他曾独自站在野外高处,把千万株高梁作听众,进行“演讲训话”,显示了机敏的辩才和不凡的见识,在乡里一时传为佳话。因家贫不能就学,在校外偷听,入耳不忘。后为县令胡师孝所重,荐至县书院读书。在此期间,他目睹社会上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黑暗现象,遂矢志“驱除民贼,以雪国耻”。16岁时,陈干随乡亲去东北谋生,临行时曾书《怀亲》诗曰:“孺子降生日,中原多难时,老亲留一嘱,恢复属男儿”。

  1901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国民愤慨,他更是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4年的京师步卒生活,使他深感清军腐败,便私为《京话日报》撰文,揭露了毅军、常备军的种种弊病,从而激怒了军中长官,遭受申斥,被迫离营。

  1905年,他去东北锦州当演说员,充分展示了他的雄辩之才。他的演讲纵横捭阖,慷慨激昂,内容多是抵御外侮,提倡革命之辞。同时,他还创办了“讲报社”和“八旗学堂”,以宣传革命为己任,并说:“陈干不死,中国不亡”。

  1906年,他东渡日本,往东京访章太炎。后经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人在小石川召开的会议。不久,受孙中山委派到东三省进行秘密活动。从此,他如鱼得水,为革命日夜奔波,虽多次入狱,却矢志不渝。1907年,他由东北秘密潜回山东,继续宣传革命,并以鲁省同盟会负责人身份,积极发展同盟会员,昌邑人李长庚、陈希孟、肖香坡等,皆由其介绍入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陈干被陆军总长黄兴任为山东民军统领。南北议和告吹,陈干奉命率民军(后改称淮泗讨虏军,他任司令)自凤阳起兵,会各军北伐,大败清军张勋部。陈干率军先后攻下濉溪、萧县,收复徐州,连战皆捷,军威远震,大大推动了全国的反清浪潮。徐州光复后,淮泅讨虏军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旅,他任旅长,驻守云龙山。不久,袁世凯窃夺大总统职位,对革命军队采取了限制、离间、分化政策。陈干一时陷入困惑之中,误以为革命已经成功,遂于1913年上书大总统,功成不居,急流勇退,辞去旅长职务,解甲归田。

  对收回青岛功不可没

  陈干曾对友人说:“做督军巡阅使,不插外国旗。当外交官,不吃外国饭。为大国民,不做外国奸细,即三代遗直。”他不但如此说,也如此做。陈干本是军人,办过教育,有段时间还当了外交官,办理鲁案。
  袁世凯窃夺民国大权之后阴谋称帝,与日签卖国条约,反革命面目暴露无遗。陈干虽一度退出军政界,闭门读书,但他的爱国之心未改。义愤填膺、怒火中烧的陈干,遂与章太炎等人密谋讨袁,为袁世凯所察,悬重赏缉捕。陈干毫不畏惧,一日数次更衣换帽,秘密外出活动。袁世凯倒台后,陈干于1918年退居青岛。这时,他经常模仿日本人打扮,身穿和服,足凳木屐,四处组织各界爱国人士和群众,发动了多次抵制和反对日本经济侵华的斗争。

  1921年3月14日,孙中山任命陈干为非常大总统府咨议。1922年,陈干被任命为“鲁案中日协定联合委员会”委员,与王正廷等4人为中日谈判正式代表。陈干坚决主张立即收回青岛,激烈反对王正廷关于青岛暂由日本人管理的妥协态度。

  为了不辱使命,使自己立即收回青岛的主张得以实现,陈干曾在青岛市政厅前组织集会,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并夜以继日地印发传单,以唤起国人关注青岛问题,防止任何出卖民族利益的阴谋得逞。在谈判中,陈干据理力争,终使日本当局理屈词穷,于1922年12月1日将青岛交还中国。

  为此,康有为曾称誉陈干为“鲁案砥柱”,并题词相赠,倍加赞扬。

  参与创办震旦公学

  清末实行教育改革,开办新型学校。同盟会以办学的形式,培育革命人士,宣传民主思想,在各地建公学。当时同盟会的山东主盟人丁惟汾,根据山东境内胶澳租界地为德国殖民地,清政府无法干预的情况,召集同盟会成员来青岛开展民主革命活动。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