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江陵青年(3)

辛亥革命网 2013-07-31 00:00 来源:江陵信息港论坛 作者:张家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朝时期郝穴属鹤穴汛,简称鹤汛或郝汛,为江陵五汛之一。由于沙市的开埠,而郝穴又毗邻沙市,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经长江水道传入,使这里

     对于上述情形,胡鄂公深感痛苦和惋惜。他考虑到,以后革命军鄂军水陆总指挥部和汉口前敌指挥部机构重叠,将使指挥不能统一。由于张景良本是清军将领,对革命并无诚意。而黎元洪也是清军将领,而对革命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以上种种将使其作战计划无法实现。在考虑了各种情况之后,于10月23日向都督黎元洪提出辞去鄂军水陆总指挥职务。在胡的坚持下,黎元洪接受了胡鄂公的辞职请求。同时他提出,都督府内各科太乱,彼此权限不清,打算设总科长一人(此职务相当于后来的秘书长),处理府内对内对外一切事务,要求胡担任总科长一职,考虑再三后,胡接受了新的任命,同时仍兼任高等侦探科长的职务。此后,胡鄂公负责都督府内外各项事务。由于武昌起义成功,各地纷纷响应,上海、安徽、湖南、浙江、贵州、江苏、陕西、广西、江西、广东等省纷纷举起反清的旗帜,成立革命的政权组织。10月28日,黄兴、宋教仁、居正等到达武汉,黄兴就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胡鄂公协助其工作,并与宋教仁、居正等商谈建国及草拟《鄂州约法》等重大问题。同时,他仍负责都督府内外事务,领导高等侦探科,在反奸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

     此外,胡鄂公在武昌期间还于10月23日接待了来自荆州的共和会同志王振新。此前,在荆州的共和会曾发起在沙市刺杀荆州将军凤山和湖广总督端方的计划,但两次都未成功。此次武昌起义,给荆州同志极大的振奋,因此他们打算在荆州发难,驱逐清军。当时,荆州驻有新军千余人,配有新式枪炮,共和会同志只有旧式戈矛,没有新式武器,所以计划尚未实施就宣告失败了。此次来武汉,就是希望武昌方面派兵支援。而当时正是清廷派兵攻打革命军,武昌大敌当前,不可能派兵前往。而正当此时,清军驻宜昌四十一标第一营,由排长唐牺支率领全营发难,驱走营长戴涛山,宣布宜昌独立,并组成宜昌军分府。胡鄂公于是决定促唐出兵,占领沙市后再攻荆州。他将上述想法进信中,并写好介绍信交给王振新前往宜昌见唐牺支。这是胡鄂公在辛亥革命时期与荆州的一段瓜葛。

     11月11日,为南昌独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江西共和会成员邝摩汉、王振汉抵武昌,胡鄂公偕同二人拜谒了都督黎元洪,详谈了南昌独立之经过。11月13日,胡鄂公结束了武昌的使命,乘轮绕道上海前往天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北方革命。

  北方革命

     在胡鄂公南下武昌参加革命军起义活动的日子里,中国北方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二:一是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另一事是倾向革命的山西巡抚吴禄贞在石家庄被刺身亡。这样一来,与南方各省革命高潮迭起相对照,北方前景一时显得更加黯淡。为改变局面,北方革命者希望有所作为。11月9日,京津保同盟会同志派冷公剑来武昌,请都督黎元洪派胡鄂公为鄂军代表,到北方主持革命。由于冷公剑是乘火车南下的,当时军车多,交通受阻,在路上耽搁了半月之久,北京同志久未得到冷公剑消息,又于11日,派同盟会代表杨时杰乘京汉铁路火车经汉口抵武昌,重申请求派胡鄂公到北方主持革命的事。11月12日,黎元洪约请杨时杰、冷公剑、邝摩汉、王振汉在都督府午餐,胡鄂公、吴若龙作陪。席间,表示同意京津保同志的请求,派胡鄂公为鄂军政府全权代表,北上主持革命,同时拨款万元,作为办公用费。

     11月14日,胡鄂公与吴若龙、吴定安、冷公剑一道,登上了去上海的轮船。11月24日,胡鄂公一行抵天津。11月30日,在天津成立津军司令部。12月2日,成立鄂军代表处,胡鄂公任总指挥。接着,他又组织北方的革命组织铁血团、光复团、急进会、女子暗杀团、北方革命总团、共和革命党、北方共和团等组成统一的北方革命协会,胡任会长。派孙谏声到滦州,策动清军二十镇第十九标起义。结果受骗被围,袁世凯以大军镇压,起义逐告失败,不少人壮烈牺牲。此时,孙中山在南京就任大总统的消息传来,胡即南下南京,受孙中山指示后再返天津。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9日,胡鄂公派钱纳水、蔡德辰等人潜入北京,以钱纳水为北京总司令,约定北京、通州、南苑、齐化门、阜成门一带毅军20个营队同时暴动,因接济未到,加上叛徒余临江告密,暴动失败。19日,胡又组织张先培、黄元萌在北京东华门刺杀袁世凯,因炸弹投掷不准让袁侥幸逃生,杨禹昌被捕牺牲。27日,京、津、通、保联络员及各军代表在天津开会,组织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部,推举胡鄂公为总司令,熊得山任秘书长,计划于29日夜12时在天津发起大规模暴动。因误发信号,致使部分起义人员提前行动,其余人员未能及时响应,导致起义失败,熊得山被捕。(至南北和议后始获释)其后,胡又召开北方各革命团体代表会议,讨论天津再举计划。但因不久“南北议和”告成,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任大总统。于是他宣告北方革命暂告结束,并亲自处理善后事宜,着手编写《辛亥革命北方实录》和《烈士传》二书。同时在天津发刊《大中华日报》,熊得山任编辑,以揭露袁世凯的种种阴谋。

     胡鄂公等拒绝接受袁世凯政府的任何官职和策勋荣典。对袁世凯不履行南下就职的诺言,除由熊得山在《大中华日报》上著文揭露外,胡鄂公、熊得山、钱铁如、李尧衢等联名通电南京参议院及北京汪精卫等,请其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辞去总统职务时所附之三条件。他为拒绝袁世凯的策勋电告黎元洪,电文称:“袁氏假借革命威力以挟清廷,挟清军以挫抑革命,我方同志被杀戮者不知凡几,且与诸同志约:在袁氏当国期内,不受其任何官职荣典勋章等物。”黎在复电中称他“勇逾贲育、志比聂荆、色角风云、声摧山岳、共和告成、所赖实多。”

     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武昌起义和后来的北方革命中,胡鄂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那天地翻覆的日子里,以胡鄂公为首的一群江陵青年,顺应历史的大朝,以极大胆略和勇气,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活剧,为中华民族走向共和之路贡献了力量,这是作为一个江陵人应引以为自豪的。

  说明:本文据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武昌首义三十五日记》及其他有关资料写成。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