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江陵青年
辛亥革命网 2013-07-31 00:00 来源:江陵信息港论坛 作者:张家清 查看:
题记:民国年间,著名晚清民国史家陶菊隐(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在所著《六君子传》(民国年间版)一书中曾列“辛亥北方革命中的荆州青年”一章,该章所述人物如胡鄂公、熊得山、钱纳水等,究其籍贯,均为江陵县人。故本文直以江陵青年称之。
清朝时期郝穴属鹤穴汛,简称鹤汛或郝汛,为江陵五汛之一。其辖区大致相当于目前江陵县除资市、滩桥两镇之外的全部辖区面积,而长江以南现属公安县的南五洲(前属公安县五洲公社,现属公安县杨厂镇)当时属郝穴镇管辖,是江陵县的一部分。当时的郝穴、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是江陵县仅次于沙市的沿江巨镇。 由于沙市的开埠,而郝穴又毗邻沙市,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经长江水道传入,使这里一时得风气之先。就在这座古镇上,一批具有新的思想信念的人物从这里走向世界,并在当时中国的心脏--北京、天津、保定一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且对后来中国的发展形成了持久地影响。
20世纪初叶,中国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时期。在内忧外患的沉重打击下,清朝统治者认识时到老路已走到绝境,于是“改弦更张”,开始实行“新政”。其中一是组建“新军”,一是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学部,颁行新的教育章程,开办学堂。1906年,江陵县在郝穴文昌宫创立“鹤汛两等学堂”,并附设预备中学堂,后来胡鄂公在著作中,便径称这所学堂为郝穴预备中学。由贡生、曾留学日本师范毕业的谢云石担任学堂监督(校长),任教的老师谭虚谷、关晓峰、吴楚材等都是远近知名的饱学之士,其中不少人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学堂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休操、手工、商业、农业,还设有格致(即科学,相当于后来的物理、化学),学生从中受到了与以往私塾书院完全不同的教育。当时,江陵境内及邻县青年纷纷来学堂就读,其中入预备中学堂的不少是饱读四书五经,对国学已有相当功底的年轻人,他们在接受了新的文化科学知识之后,萌发了彻底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革命思想,其中一部分后来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一代人物。
从辅仁社到共和会
鹤汛两等学堂预备中学堂就读的学生中,最重要的首推胡鄂公。胡鄂公,原名胡荣铭,字新三,号南湖,1884年出生于江陵县郝穴镇南五洲胡家台,其地与公安县东大垸邻近。1903年,胡在公安读书时,即与同学组织“日新社”,并参加过由其胞兄胡荣桂领导的湘鄂边界“洪门起义”,有很强的反清革命意识。1906年胡鄂公进入鹤汛预备中学堂时,已年满22周岁,国学及古文基础已相当深厚,且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后来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了同学中的领袖人物。
当时在鹤汛预备中学就读的学生较为著名的还有:
熊得山,原名熊学峻,字子奇,又名熊康年,1891年生,现江陵县熊河镇吴桥村熊家大湾人。
宁敦武,又名宁柏青,字敦武,1885年生,郝穴镇人。
钱纳水,谱名钱邦喜,字铁如,号纳水,后曾用笔名金声、寿康等,1892年生,现江陵县熊河镇吴桥村钱家湾人。
李尧衢,名李盛唐,字尧衢,生于1890年,郝穴镇人。
此外还有王荣久、林伯衡、邱寿林等。
入学不久,胡鄂公即组织包括上述人在内的20多名同学结为“辅仁社”,自任社长,发表了不少关于革命的议论和文章,使郝穴地区沉闷闭塞的风气为之一变。1907年,胡感到在乡间无法发展,于是与宁敦武、钱纳水等到武昌投奔新军,但投军计划遇到了阻挠。是年3月,熊得山、钱纳水东渡日本求学,熊得山先入宏文书院,后入明治大学学习,钱纳水入早稻田大学学习。胡在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军人生活之后又回到郝穴。当得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消息后,胡又打算东渡参预其事,但由于无法筹措路费而放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在同乡的资助下,胡鄂公、邱寿林、李尧衢北上北京,先进入北京江汉学堂就读,一月后停学。第二年(1909年)再入江汉,这时江汉已改名湖北旅京中学堂,胡入该校林科学习。暑假时,胡与李尧衢、王荣久、林伯衡等一同转往保定,胡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学习农科,李尧衢等入其他学校学习。在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期间,胡曾代编由清政府主办的《农务官报》。
1909年暑假时,熊得山、钱铁如从日本回国。熊得山在日本期间,结识了焦达峰、刘公、孙武等革命志士,加入了“共进会”,后又参加“同盟会”。得知熊钱二人回国的消息后,胡鄂公即去信邀请他们来保定,成立了同盟会保定支部。接着,即在学生中发起“断发会”。他联合保定各校师生于当年9月15日同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这一行动很快影响到北京、天津,各校学生纷纷响应,其声势之大,震动清廷。此后,胡鄂公即开始了共和会的筹组工作。
1910年为清宣统二年,这年的4月3日,北京、天津、保定、通县等地代表齐集保定,成立“共和会”,胡鄂公任干事长,熊得山任干事。接着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建立共和会分会。李大钊及众多革命青年加入共和会,共和会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革命组织。嗣后,胡又在南昌建立江西分会。由于遭到清朝当局的通缉,胡鄂公在同学的帮助下转入江西农业高等学堂林科学习。1910年底,胡鄂公返回郝穴,与原鹤汛两等学堂的老师谭虚谷、谢石云等联系,于辛亥年(1911年)正月15日(2月13日)在郝穴成立共和会荆州支部,谭、谢及熊烈臣等50余人参加。7月,又在武汉成立共和会武昌支部。然后北上,领导共和会的组织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