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震鳞,从辛亥风云人物到全国政协委员
辛亥革命网 2013-11-22 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查看:
从宁乡县城沿省道208往南行20余公里,再折转东行500余米,便来到周震鳞的故居。这里叫王家湾,属东湖塘镇许家坝村。只是昔日“两道槽门、三个进深、70多间房子、荷池盈盈、花圃厢厢”的周宅,只剩下一片瓦砾和一堵土墙,老宅基上是几栋现代色彩农舍。不过,9月3日记者在这里采访时,感觉到“周震鳞仍在”。年轻的都知道这里曾是周宅,而年老的则可以讲出周的当年。83岁的江国华告诉我们,“周的胡子吊到了胸前;天不亮就起床,看哪家冒烟、哪家不冒烟,冒烟的他赞一句‘勤快’,不冒烟的他就摇脑壳;平日只喜欢与穿草鞋、打赤脚的来往,对有钱有势的反而扭着脑壳走;别人要到他家山上砍棵树、斫根竹,一个招呼就算数……”记者也感慨,不仅邻居,就是历史,也不应该忘记周震鳞。
毛泽东曾听过他的讲演
一百年前的11月3日,一个革命党人在长沙金盆岭广场演说。他首先代表同盟会和黄兴,旌恤焦达峰、陈作新二位都督。接着,慷慨激昂地演说,痛陈利害关系,要求大家维护湖南大局,支援武昌抵抗清军的“围剿”。听众是湖南的新军和巡防营官兵,演说者就是周震鳞。
原来,1911年10月22日长沙光复后,在宁乡老家的周震鳞扶病至长沙,与焦、陈二督商讨出兵援鄂之事。11月1日,焦、陈遇害,湖南局面一时混乱。黄兴致函周震鳞,要其尽力维持。周乃以“不做官,不争权,专做事”九字与新任都督谭延闿相约,出面维持湘省局面。
周震鳞当时当然没有想到,听众中会出现一个划时代的伟人,成为日后中国的希望所系。这个“特殊”的听众就是毛泽东,时为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列兵。这就是毛泽东与周震鳞关系的序幕。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但仍惦记这位为湖南教育和革命作过贡献的周震鳞。1951年8月底,他嘱咐自己一师的同学、周震鳞的侄儿周世钊写一份报告,然后由自己批示,请湖南省政府的同志,在国庆节前护送周震鳞来京。他还决定,周震鳞来后就在北京定居,到中央文史馆工作。
周震鳞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的“老革命”:国内最早的反清革命组织--华兴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当过同盟会湖南支部长。
他是辛亥反正后湖南省的筹饷局局长。别小看这个筹饷局,辛亥后大肆扩军,兵饷的大部分就靠这个局来筹。为筹饷,周震鳞可是得罪过不少人,就是都督谭延闿的哥哥,到了周震鳞处都得乖乖交钱。因此,被“筹”者说湖南被其搞得“鸡飞狗跳”,革命党人则评价他“有狠”。按当时的说法,是一鳌(仇鳌)、一凤(谭人凤)、一龙(周震鳞)闹长沙。足见周在湖南的影响。如此,毛泽东礼待周震鳞也就自然了。
见重于张之洞的学生成了革命党人
周震鳞的名气首先表现于他的才气。
1904年秋,华兴会谋于慈禧太后“万寿节”时在长沙举行起义。失败后周震鳞其所以没有暴露,是黄兴的有意安排。筹备期间,黄兴与周震鳞密约,要他隐蔽起来,以便万一失败时保存革命力量,营救革命同志脱险。因为周有张之洞和张百熙的爱重,“二张”,前者系两湖总督,后者为学部大臣。
原来,周震鳞18岁取得秀才资格后,也取得了投考武昌两湖书皖的资格。那次,张之洞亲自临场监考,看到周震鳞笔不停挥地写了很长一段文章后,随即抄入草稿(那时作文试卷要交草稿和誉清各一份),然后继续写下去。张很惊奇,便对周震鳞说:“你把文章一气呵成地写下去,不用交草稿,以免打断文思,耽误时间。”周震鳞就按他说的做。榜发时,周名列第一。因此,张之洞对周震鳞的印象深而且好。后来周参加革命活动,多人向张之洞告密,张却回答说“周某思想纯正,不是革命党人”。
1906年6月,孙中山派革命党人乔义生偕法籍军官欧极乐来长江一带考察党务。周震鳞在武汉雇了一只小船,向欧极乐汇报两湖革命进展情况,被清廷密探驾舟尾随窃听。这时他们才发现周震鳞是长江一带的重要革命首领。此时,张之洞已离鄂入京。于是地方政府下令通缉,周震鳞只得亡命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