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秀:从革命志士到中国第一女律师

辛亥革命网 2013-10-29 00:00 来源: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驾崩,孙中山敏锐地觉察到“人心必大动,时局可为”,在京津同盟会李石曾的领导下,郑毓秀加入刚成立的“敢死队”

  侠女豪情 喋血京城

  1912年1月16日早晨,因为严寒,北京商铺林立的东华门前行人稀少,略显冷清,东安市场几个游弋的身影来回徘徊并不引人注意。不远处的三义茶楼和详宜坊酒楼上围坐着几个人。他们看似无拘地谈笑,偶尔会闪过一丝警觉的神色。

  一连串清脆的马蹄声踏破清寂,几部马车疾驰而来,到了三义茶楼前,有人扔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但悄无声息。马车继续朝详宜坊酒店驶去,说时迟,那时快,又有一个东西从酒店内飞出,随即一声巨响,黑烟冲天,一辆马车被撕开,两匹马倒地,血迹很快浸润街面。一时间马嘶人叫,乱成一团,有警卫快速赶来包围住酒店,一大帮人冲进。

  好像回应这边爆炸似的,几声尖锐的枪声响起,再次引发混乱和惊悸,惊慌的人们四处逃散。许久,一个身形肥硕的人从另一辆马车上下来,面无血色,余悸未平。

  第二日,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被刺。这一场震惊清政府的谋刺事件正是同盟会革命党人精心策划并实施的,只是刺袁功败垂成。当天晚上,袁世凯派出大批军警在北京城内搜捕革命党人。特务头子、营务处总理陆建章亲自审讯在现场抓到的十余个革命党人。在几个外国记者的周旋下,7人获得保释,而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在射击时被捕,无法开释。

  是谁在革命党人身陷囹圄的生死关头设法营救出战友?原来整个事件都有一个叫郑毓秀的女革命党人参与其中。也正是她,在同仁罹难的时候出手相救。

  寂静的夜,郑毓秀在书桌前埋头沉思,几日前惊心动魄的一幕依然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

  孙中山联合海外各派革命党组成同盟会,主张用暴力方式推翻清王朝。从1905年到1908年冬,同盟会发动6次武装起义,但相继失败。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惶恐不已,为了挽回时局,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预备血腥镇压革命党人。于是,革命党人决定行刺袁世凯,一切安排妥当之际,任务被紧急叫停。革命党人打探到南北议和的真正阻力来自良弼,而不是袁世凯。郑毓秀连夜通知8位战友,但未接到通知的战友还是按计划实施了刺杀袁世凯的行动。当郑毓秀赶去约定地点通知放弃计划时,爆炸声已经轰响。

  为了掩护其他同志,郑毓秀掏出藏在衣袋里的手枪,胡乱朝天鸣射,又对着袁世凯的马车开了一枪,因受惊上下跳跃的马儿当场毙命。郑毓秀再次举枪的时候,右拇指被扳机卡住,鲜血如注。痛让郑毓秀立马清醒,意识到自己要迅速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她把受伤的手藏在口袋里,趁乱坐上一辆黄包车离开现场。

  轻轻叹了一口气,郑毓秀起身徘徊。她得悉,清皇室贵族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最近召开秘密会议,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宣言,称为“宗社党”,成员胸前刺有二龙图案,满文姓名为标志,在京、津等地频繁活动,另外,以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决意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并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

  “这个顽固守旧的良弼,才是革命党的死对头。”郑毓秀暗下决心,只要革命需要,自己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果然没多久,京津同盟会下设的由彭家珍、赵铁桥领导的北方暗杀部决定对良弼下手。接到任务后,郑毓秀吸取了刺袁行动的教训,决定派一人先接近良弼,然后近距离炸死他。1912年1月26日,由于安排周密,部署有效,良弼被炸断左腿,两天后一命呜呼。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之为“红罗厂事件”,同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叛逆少年 自主命运

  郑毓秀,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西乡屋下村一个封建官吏家庭。祖父郑姚,经商发迹,资产颇丰,曾赈济黄河水灾,受到慈禧的封赐;父亲郑文治,清末户部一官吏,郑毓秀是郑文治最小的女儿,人称郑二小姐。

  郑毓秀在宝安西乡屋下村的“绮云书室”完成了她的启蒙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年),郑毓秀13岁,得知祖母已经把她许配人家,心中颇为不满,竟做出当时看来简直是骇人听闻的举动,亲自写信给男方,自作主张解除了这个没有自由的封建婚姻。退婚后的郑毓秀离家出走,进入天津“崇实女塾”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郑毓秀随姐姐东渡扶桑留学。在日本期间,她接受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熏陶,认识到要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就必须打倒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经廖仲恺介绍,她加入了同盟会。当时年仅15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