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忾辰与孙中山
辛亥革命网 2013-10-29 00:00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作者:王凌 查看:
在福州于山“辛亥革命纪念馆”中,有两个地方陈列郑忾辰先生的巨幅照片和孙中山1917年给郑忾辰的长信,旁边的文字介绍道:“郑忾辰(1876-1953)名德元,字忾辰,号慨尘,福清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从此成为孙中山的忠实战友和秘密联络员。曾参加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期间推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和全国国会议员。1917年被孙中山任命为海陆军大元帅府特别参议。1925年退隐返乡……”
郑忾辰作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秘密联络员和“伴郎”,是一个可以与孙中山沟通心灵的人。本文根据已经挖掘到的历史材料,分析郑忾辰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情缘,透视孙中山“愈挫愈奋”的革命意志和人格魅力,以就正于方家。
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 为救国救民走到一起
郑忾辰名德元,字忾辰,号慨尘,福建福清人;他生于1876年11月6日(阴历),比孙中山小10岁。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后由于兄长是华侨,较早受到西方教育。而郑忾辰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士绅家庭,12岁高中秀才,却不愿走科举升官的老路。当时,列强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日益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广东、福建均是当时“开风气之先”的省份,先进的西方文明首先在这里传播。由于孙中山、郑忾辰均自幼胸怀为民报国的壮志,勤于学习和思考,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先后殊途同归地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孙中山从1894年11月组织“兴中会”开始,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而郑忾辰于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后,很快成为孙中山革命阵营中的一名忠实战士。
时代选择了革命道路 也选择了一代领袖
郑忾辰东渡日本后,先是在预科中学习,后改入东京法政大学。他自幼跟叔父和堂兄学习南少林拳,武艺高强;入大学后又掌握现代军事技术,能双手开枪,百发百中,可谓文武双全。郑忾辰起初并不认识孙中山。他到日本初期曾和章太炎、林白水等人共同探索救国之道。章太炎过去很佩服梁启超的学问,两人交情也不错。但随着政见的分歧,章太炎认识到梁启超的君主立宪主张在中国行不通,又无法改变他的看法,于是分道扬镳,并在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刺改良派心窝。同样在艰苦的探索中,郑忾辰也认定唯有革命才能救国。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思想十分活跃,逐步分为“革命派”和“改良派”。革命派拥护孙中山的主张,认为只有彻底推翻帝制,中国才有希望;改良派则支持梁启超、康有为,主张说服满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郑忾辰坚定地站在革命派的一边。有一次,两派召开辩论会,争论十分激烈,改良派理屈词穷,其中一人竟然抓起桌上的茶壶,往革命派头上砸来。武艺高强的郑忾辰,一手接过茶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扭住那个行凶的改良派分子的衣领,吓得他连连作揖求饶。自此,郑忾辰的激进名声在留学生中传开,连孙中山都知道了,两人逐步成为知交。故在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时,郑忾辰便成为首批同盟会员。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他就成为孙中山的秘密联络员。郑忾辰晚年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中国的封建专制是根深蒂固的;必须推翻帝制才能解放生产力,发扬民主,实行法治。千万不能搞君主立宪,必须与改良主义作不调和的斗争。可以说是时代选择了革命道路,也选择了一代领袖孙中山。
为建立民国而奋斗 是革命者首要目标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提出明确的“"十六字”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建立民国而奋斗——这是当时革命者的首要目标。不少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作为孙中山秘密特派员的郑忾辰从日本回国后,曾在杭州某学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也曾在家乡福州以创办埔前学堂为名义开展活动。几十年后还有人写文章回忆称:“铺前学堂为福清人郑德元创立,宣传革命甚力”。(参见《福州文史集粹》上P831潘守正文)1911年春,他受孙中山之托,秘密潜往广州,参加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不料革命党举事失密,广州城早已布满清廷的密探。郑忾辰刚到广州,便发现有人跟踪。他东绕西走,也摔不掉尾巴。紧急之时,正好一辆黄包车经过,他便登上黄包车,说一声:“快走,到地点多给你工钱。”密探紧奔而来,手挥大刀拦阻;郑忾辰飞起一脚,将大刀踢掉,将来人踢倒,然后飞车而去。到了一家偏僻的旅社,改为乡下佬打扮的郑忾辰,找一间张满蜘蛛网的陋室,将斗笠盖在脑门上假装睡觉。密探进旅社检查时,见房门洞开,蜘蛛网密布,一个乡下佬正在呼呼大睡,一点也不怀疑他是革命党人,于是未加查问就走了。胆大而机智的郑忾辰躲过了一劫。几十年后,郑忾辰与家人、亲友、学生谈及此事时,还幽默地说:“天不忍绝我也。”从中可见在创立民国的斗争中,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动天地、泣鬼神的精神。
辛亥革命只打倒一个皇帝 我们要打倒大大小小的皇帝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1月,福建光复。郑忾辰被推选为省参议员。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时,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一方面袁世凯还在北京呼风唤雨,一心想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另一方面,当时不少同盟会员对革命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清帝一废”,便可“功成身退”。大浪滔天,泥沙俱下,不少混迹革命队伍中的投机者,处心积虑地抢占高位,抢夺实权,以谋一己私利;这些人,自然成为袁世凯复辟的社会基础。但他们真面目的暴露有个过程;革命者对他们的认识也有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