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作宾:第一位在国际会议上讲中文的民国外交(2)
辛亥革命网 2013-10-08 00:00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白雁 查看:
蒋作宾的表现,让很多参会者大吃一惊。第二天,日内瓦的几家报纸更是争相报道此事,他们都以近似惊疑的口吻感叹,这是日内瓦国际联盟会议上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中国话。吃惊之余,蒋作宾的表现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就在蒋作宾发言后,日本代表一改往日的傲慢,走到他跟前,鞠躬90度,然后郑重地说:“蒋先生,我敬佩您,敬佩您的勇气,能在国际联盟会议上用中国话发言。以后,我们日本也要援例。”果然,第二年在伦敦举行的海军裁军会议上,日本代表就用日语发言了。
对于因自己而起的这种变化,蒋作宾在日记中写道:“吾东方语言亦渐用至西方。殆余作其俑欤?良以吾国四万万余之大国话语言,无论从何方评论均有可用之价值。望吾同胞勿自暴自弃而自馁也。”
西安事变中
张学良两访蒋作宾
蒋作宾出使德奥归国后,又出使日本四年,然后于1935年底任内政部部长。在他担任内政部长期间,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作宾正偕同本部部分官员在西北考察。12月10日,蒋作宾一行到达西安时,只见岗哨满城,局势紧张。蒋作宾感觉到情况异样,反复叮嘱随员,住进旅社后不要随意外出。
12月12日凌晨,一行扛枪的士兵闯进蒋作宾的住处,威胁他和同住的全国禁烟委员会委员李基鸿,要他们到大厅集合。此时的蒋作宾,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他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当他来到大厅时,才发现了那里已经站满了人:陈诚、蒋鼎文、陈调元、朱绍良、卫立煌……全都是军界、政界要员。
蒋作宾等人被软禁三天后后,转到另一处招待所。又过了几天,张学良来探望蒋作宾,并简单向他介绍了“兵谏”蒋介石的起因和经过。面对张学良的坦诚,蒋作宾也直言快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对张学良提出三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最终能圆满结束这次事变。张学良非常赞同蒋作宾的观点。
此后,张学良再次拜访蒋作宾,带来一个好消息:经过多方斡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随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蒋作宾随后也返回南京。回到南京后,蒋介石、宋美龄与蒋作宾等西安事变中被软禁的要员合影留念。至今,蒋作宾的后人手中,还留有这张照片。
从未谋面的父亲
影响了她一生
蒋硕孝是蒋作宾最小的女儿,她出生时,父亲已经因病去世。在蒋硕孝的记忆里,父亲就是一帧帧照片,“小时候,我记得照片上的父亲穿着礼服、挎着佩剑,很是英姿飒爽。”
抗战胜利后,蒋硕孝和哥哥跟随母亲从重庆回到南京。为了养家,母亲需要早出晚归地工作。四岁多点的蒋硕孝就被送进了离家不远的中央路小学。年龄虽然比同班同学小许多,她学习倒也跟得上,中途甚至还跳了一级。父爱虽然缺席,但父亲好学上进自强的因子,流淌在她的血液里。16岁那年,她考入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塑料厂工作(原金陵石化塑料厂)。
上世纪80年代,蒋作宾诞辰100周年之际,台湾的几位蒋作宾故交,写了一些文章来回忆蒋作宾,并对他给予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在他的故乡应城,有心人也开始收集整理有关他的资料。星星点点的资料汇集起来,父亲的形象在蒋硕孝心中渐渐清晰。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湖北应城的有关单位,编辑、整理出版了《民国勋臣蒋作宾及其子女们》,在出书的过程中,蒋硕孝第一次对父亲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蒋作宾曾在应城倡导并捐资促进开办学校和医院,传承至今。2012年,蒋硕孝和几位哥哥姐姐聚集应城,他们参观了父亲曾经倾注心血的学校和医院,并在那里设立基金,奖励优秀人才。100年前,父亲蒋作宾从应城走向世界,100年后,他的后代们从世界各地回到应城,把父亲的眷恋、思念和博爱带回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