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作宾:第一位在国际会议上讲中文的民国外交
辛亥革命网 2013-10-08 00:00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白雁 查看:
1943年正月,蒋硕孝生在重庆,她是家中幼女,上面有八个哥哥五个姐姐,在她出生前两个月,父亲蒋作宾就因病去世。从记事起,父亲对蒋硕孝而言,就是一帧帧略显陈旧的照片。年幼的蒋硕孝没料到,虽然从未谋面,但父亲特殊的身份却无时不刻影响到她今后的生活。更让她没想到的是,直到2010年,已经67岁的她,才第一次有机会清晰完整地了解父亲的一生。
入读张之洞办的学堂
结识热血青年宋教仁
1884年,蒋作宾出生在湖北应城一户普通的农户人家。他自小就酷爱读书,父母于是省吃俭用、聚集余财,将儿子送进了乡塾。十年寒窗苦读后,蒋作宾赴德安府应试,一考即中,秀才及第。
蒋作宾的秀才之试,是封建科举的最后一试。科举被废,蒋作宾虽然略有遗憾,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他走街串巷买来中外地理、历史等书籍,和学馆的老师同学一起研读。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1902年,颇有远见卓识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文普通中学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按西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数理化、中外史地等科目。学堂招收秀才资格的青年,择优录取。凡录取的,食宿免费,住校就读。蒋作宾获知消息后,赶赴武昌应考,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入校之后,校方按照考生成绩分班,蒋作宾进入甲班,与来自湖南桃源的宋教仁成为同学,两人的寝室也是同一个,且为上下铺。同窗期间,蒋作宾与宋教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宋教仁口中,蒋作宾知道了孙中山、黄兴这些革命人物,并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偶像。
机会再次降临。1905年,品学兼优的蒋作宾被张之洞选中,派往日本官费留学,学习现代军事知识。
“卧底”清廷军部
28岁担任陆军部次长
在日本留学期间,蒋作宾经宋教仁引荐认识孙中山与黄兴,并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留学期间,蒋作宾形成了“首都革命”思想,一次在与黄兴等人商定回国的军事计划时候,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届毕业的学生,回国后,各自回省,打入清廷总督府,迅速掌握兵权,各领一支军队,各有一块地盘;他本人则与几个同志,直接打入清廷陆军部,取得一定地位后,逐步削其主将兵权,由革命同志取代,然后各路人马配合,举兵讨清……
1908年,蒋作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四期。回国后,他先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执掌教鞭。一年后,又顺利通过全国统考获第二名,如愿进入陆军部担任军衡司科长,后又升任司长。军衡司是掌管全国军队人事、勤务以及军队编配的部门,地位非常重要。在军衡司的历练和人脉,成为蒋作宾在辛亥革命期间最可倚仗的力量。
1911年辛亥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远在北京的蒋作宾运筹帷幄,在人事布局上,尽量瓦解清军战斗力,军火调度方面,则尽量拖延。后来,见情势危急,蒋作宾干脆南下湖北、江西一带,直接来到前线,全力协调各方力量,一致革命。由于蒋作宾身份特殊,协调颇有成效。
革命军攻下南京不久,孙中山由欧洲返回上海,与蒋作宾等人商讨组织临时政府方案,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临时政府成立后,28岁的蒋作宾因功勋卓著,出任陆军部次长。
打破惯例用华语发言
震惊国际联盟会议
1928年11月,蒋作宾奉命出使驻德公使及驻奥公使。这是国民政府派驻德国的第一任公使,肩负着为新成立的政府寻求海外支持的重任。
蒋作宾抵达德国没多久,就赶上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裁军会议。蒋作宾受命参加,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当时,国际会议只限于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蒋作宾对这种限制非常反感。在他看来,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都讲中国话,中国话理应作为国际会议上的语言之一。为了祖国的尊严,他不顾会议组织者的反对和阻挠,毅然决定打破惯例,用华语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