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女界多英杰(2)
辛亥革命网 2013-09-13 00: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姚霏 查看:
女子军事团是与沪军都督府有密切关系的又一女子军事组织,由沈警音等于11月18日发起。沪军都督陈其美一度委派军官对女团加以训练,黄兴夫人徐宗汉也曾多次亲往演讲。当时媒体称,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女团“军纪风纪,肃然可观,巾帼须眉,中外特色”,并于1912年1月30日成立“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开赴南京。
尽管由于南北议和,女子们的北伐历程无疾而终,但在整个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女军人的崇拜之风。当时的媒体赞扬女军是“中华民国四万万人以内”“最高尚纯洁者”、“最灵活敏妙者”、“最强固坚韧者”,“若彼男子始千百中不见一也”。
叁 一镯一环当尽绵薄之力
早在武昌起义爆发之际,妇女们就意识到没有充足的经费物资,就不可能战胜清军。上海女性们以实际行动显示了女子同处国民之列,筹募捐款、支援革命乃应尽之义务。
1911年11月底,留日女学生会会长唐群英、河南女师范学堂监督张汉英等辗转多地来到上海组织女子后援会,鼓励女界同胞联合起来,募集资金接济民军,得到上海多所女校校长、教员的支持。12月,上海著名官绅、商人伍廷芳、吴畹九、沈缦云、唐露园等人的夫人、女活动家唐金铃、单厘以及一些女校师生等在务本女塾内发起成立女界协赞会,以协助军饷为宗旨,集合女同志,分任劝募,以表达女界对辛亥革命的支持。女界协赞会一方面通过学堂、报社大力宣传募集捐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在杭州、松江、常熟、嘉兴、无锡、苏州、嘉定、常州等地设立分会,派遣会员分途到各地劝募。仅上海总会一处,就募得捐款五千元,缴存沪军都督府,指定这批捐款专为北伐军购置军械之用。以后,又募得捐款一万元,公推张昭汉、程颖为代表到南京晋谒大总统孙中山缴纳。妇女们这种积极支援革命的行为,受到了孙中山的表扬嘉奖。
当时的上海女界还通过各种形式为革命募集资金、为军士筹备衣物。1912年1月6日,上海女界数百人在张园召开音乐会,入场券1元一张,全部所得充作军饷。而上海竞化女学堂校长沈钦苓、前上海孤儿院院长张文珠等发起本校学生每人编制手套两副、围巾两条,提供给北伐将士御寒,并动员全国女校共同行动。这一举动得到了沪军都督府的高度评价,当时报刊甚至打出了“不北伐何以对女界同胞”的新闻标题。
除了各类团体,申城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的妇女都踊跃参与到为革命捐款的行列中。1911年最后两个月的《民立报》为我们见证了上海妇女的善举。11月7日的报纸上提到:“民国上海军政府民军获胜后,有某女士至司令部助银五百元。”11日的报纸上登载一名为程秋琴的女士不仅捐出一对金环、一枚金戒指,还赠诗一首曰:“千针万织苦勤工,积蓄金钗助军功。劝我同胞诸女士,大家灭满戮元凶。扬州十日记伤心,嘉定屠城痛至今。胡虏汉奸齐斩尽,共和速睹快胸襟。”12月4日的报纸报道,李华书、李明卿姑侄有感于黄炎培在张园劝募的演说,捐出两对金镯、一只金表、一枚金戒指、两个金洋钱。12月30日,又有女士倪汉信、方文治分别捐珠花、金戒助作军饷。同一时期,《民立报》社经常会收到委托他们转交的捐款,如石詠兰、朱金兰两女士以及一徐氏妇人分别烦请转交日元五十元、墨西哥鹰洋十元和银二元。甚至有在沪做工多年的6名女佣,也将平日节省所得一元五角捐给军政府,充作军饷。
辛亥当年,年幼的冰心随同家人从烟台返回福州。途经上海时,上海社会涌动的支援革命的浓烈气氛感染了懵懂的女孩。在母亲的鼓励下,小冰心到《申报》馆捐上了自己积攒几年的零用钱。这十元钱和上海女性们的捐款一起汇入到了革命事业的洪流中。
耳闻目睹
今天的太仓路127号伫立着一栋两层石库门建筑。90年前,那里曾是博文女校校址。校长黄绍兰在那年7月将学校借给一个“北大教师暑期旅行团”,而这群旅沪者的真实身份是中共“一大”代表。黄绍兰为中共建党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曾在辛亥革命期间加入过“不让须眉”的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
据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队长、后成为黄郛夫人的沈警音回忆:天津女师的郑仲完(璧)、陈允仪(淑)与我姨母葛敬诚、敬和等,上海爱国女学的曾季肃、范慕英,北京女师黄绍兰等,后来又加入苏州振华女学倡办人王谢长达等,又加入胜家缝纫女学吴振球等。我们组织了一个“女子军事团”,借西门方板桥一家停课的女校校舍为集合处,分四项工作:战斗、看护、募饷、缝纫,各以能力志愿参加。范慕英是我在家乡从学数学的范洪征先生之妹,本为体操教员,主持战斗之部。王谢长达年最长,为许多同人的母执,主持募饷之部。还有爱国女学的杨兆良,她们认识上海很多殷实商家,她们挨户去募捐,平常都难得上店的。吴振球本教缝纫,她借得机器,主持缝纫之部。主持看护者谁,已不能记忆。章程文告均出曾季肃手,众推为团长,她是曾孟朴先生之妹。团成立后,呈报沪军都督府,请指导。后来南北军事至南京而止,军事团工作仅以做制服和募捐略有成绩。五舅湛侯在攻南京时,曾想我们中有否谙西文之人,从军为外报记者翻译,事未实现。在南京时,克强先生部下有人教装炸弹,亦曾练习使用,住在铁汤池丁宅,只极短时期。在沪在宁,同人一律睡地铺,穿黑色衣,吃青菜豆腐大锅菜,自备零用。在军事团未成立时,我们一群人大半未满二十岁,自觉年轻未有社会经验……军事团在最后一段时期,曾季肃辞去,同人找我继任,故决议结束,系经我手。我们看议和告成,不宜再虚掷时光,大家同意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