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女界多英杰

辛亥革命网 2013-09-13 00: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姚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两个月,全国各省军民纷纷响应,相继宣布“独立”。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上海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两个月,全国各省军民纷纷响应,相继宣布“独立”。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上海,曾经“养在深闺”的女性们也开始投入到救护起义兵民、策动上海光复、组织女军北伐以及筹资募饷捐款等工作中,尽显“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的强烈自觉和“巾帼不让须眉”的高昂气势。
   
  壹  沪城“南丁格尔”感动战地
    
   武昌首义爆发后,时任上海医院院长的张竹君听闻武汉一带伏尸遍地、江水为赤,经多方奔走联络,终于10月19日促成了中国赤十字会的成立。赤十字会标榜“本人道主义,救护因战受伤之人,不论何方面人,视同一体”,很快在上海滩引起强烈反响。10月21日的《申报》上,上海五洲药房经理项松茂刊登致张竹君的公开信,称她为“南丁格尔之再见”,对她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深表赞赏与折服,慷慨捐赠军用药品10种、“自来血”5打,还表示将来如需药品,随时写信给他,定当照办。
   
  10月24日,中国赤十字会会员男女数十人自筹旅费乘“瑞和”号轮船西上,会长张竹君更是携带了一大批医药物品。10月28日,张竹君一行到达汉口。当时,清军正进攻武昌,两军酣战。尚未安顿就绪的张竹君就被军政分府请去诊治一位受伤的标统。张竹君平时乘车坐轿,不惯行走,但她顾不上这些,二话没说,拎起药箱就走。沿途疮痍满目,到处是受伤的军民。张竹君边走边为伤员包扎,到军政分府时,已一路治伤30余人。回到寓所,还未给等候的50余名伤者诊治,就被急邀到邮政总局开办临时医院。在武汉救护的二个月里,每天都有大量伤者上门求诊,赤十字会的男女医师和护士们忍受着饥渴疲劳、克服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困难救死扶伤。特别是会长张竹君,在救伤过程中几次遇险,险些送命。11月15日,张竹君率队去汉阳作救护工作,队列前后打着象征人道主义的赤十字会旗,可就在他们通过汉水浮桥时,蛮横的清军竟向他们开枪,更将炮火瞄准了因劳累在轿中休息的张竹君,幸亏轿旁一位医生猛然将张竹君连人带轿推倒在地,才幸免于难。12月下旬的一次手术中,张竹君左手被划破,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加上过度劳累,终于病倒,在众人以采办冬衣、药料为由劝说下才暂回上海休养。辛亥革命期间,赤十字会在汉口、汉阳两处共救护受伤战士1300余人,受到武汉军民和外侨的交口称赞。
   
  受张竹君率领的第一团影响,中国赤十字会第二团于11月5日、6日、9日陆续派出救护队分赴苏州、杭州、嘉兴、乍浦、崇明等处。南京开战后,第二团又于11月19日派出由20位男队员、21位女队员组成的救护队开赴战地。据《民立报》报道,第二团中有一位上海医院的女医生朱竹生,曾在上海光复战役期间治愈了大量攻打江南制造局受伤的民军。11月后,朱竹生又以中国赤十字会名义率同男女会友往来于镇江、南京间,不辞辛劳。就是这样一位医术医德兼备的女性,在1912年1月随张竹君赴南京途中“喉痛发热”,最终染病不治逝世。
   
  当时的媒体曾这样评价张竹君和她的会友们:“热心办事,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
   
  贰  申江多“木兰”自组“敢死队”
   
  武昌起义后,光复会成员李燮和在上海筹划起义,参与行动的人员包括一对来自浙江嵊县的姐妹尹锐志、尹维俊。尹氏姐妹1905年来到上海,一度就读于张竹君开办的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后加入光复会,管理秋瑾等在上海设置的光复会固定机关。这个机关也因此取名为“锐俊学社”。11月3日上海光复前夕,尹氏姐妹成功策动上海制造局沪军营管带、吴淞海军吴庭燎、陆军黄汉湘易帜反正,组成“光复军”。尹锐志更亲随敢死队进攻闸北警察局和江南制造局并取得胜利。起义成功后,尹氏姐妹受光复会总部派遣参加援杭敢死队,会同浙江义军进攻浙江巡抚衙门。浙江光复后,姐妹二人转而参加对宁作战。攻城急需炸弹,尹锐志返沪彻夜赶制,因制弹引起爆炸,受伤被捕,后经营救出狱,又抱病赴宁。民国成立后,尹氏姐妹因事迹突出,被南京临时政府委任为总统府顾问,也成为孙中山口中的“革命女侠”。
   
  1911年11月初,上海尚侠女学的创办人辛素贞向沪军都督陈其美上呈要求组建“女国民军”。这是上海最先出现的女子军事团体。很快,陈其美批示准其成立,并承诺如果确能训练出可以冲锋陷阵的女英雄,将代为提供枪械和经费。11月18日起,辛素贞开始以“女国民军”名义在《民立报》刊登招募广告,应征者大多是上海、浙江两地的女学生。12月10日,第一批30人招募完毕,定名为“女子国民军”,以林宗雪为司令,协助攻打南京。
   
  与此同时,11月14日,上海宗孟女校校长陈婉衍奉光复会李燮和之命招募“女子北伐光复军”,一周时间内就有七八十人前来,齐集吴淞军政分府。11月25日,以宗孟女校、爱国女校的学生为基干的女子北伐光复军50人开赴南京,12月3日进驻南京碑亭巷,时称“女子荡宁队”。这支女军在舆论上颇受褒扬。《民立报》刊出诗文,称赞女子荡宁队中的女士“脂粉轻抛着武装,硝烟弹雨麝兰香”,“九州深仇未敢忘,纤纤弱质冒严霜。沙场胜似香闺乐,抛却金针且荷枪”。秋瑾生前至交吴芝瑛女士更赞陈婉衍为女界之“泰山北斗”,称颂其投笔从戎、倡议北伐之举“一洗数千年来女子昧弱之习。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女子北伐光复军在南京之役中任运输管理及卫生勤务等工作。1912年1月,孙中山下达北伐令。1月16日,陈婉衍发表《女子北伐队宣言》,将女子北伐光复军改编为女子北伐队,并编为临阵、补阵、侦探、卫生四队,由其亲自督带北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