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慈溪陈氏兄弟(2)
辛亥革命网 2014-07-11 00:00 来源:宁波档案 作者:王泰栋 查看:
青年陈布雷参与辛亥二、三事
陈布雷(1890~1948),又名陈训恩,是陈屺怀堂弟,小陈屺怀18岁。陈布雷受教于陈屺怀,亦兄亦师,感情深同父子。
一、在“浙高”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浙路拒款会”,剪辫以明志,在《天铎报》发表文章
1907年,陈布雷入杭州浙江高等学校就读。“浙高”用新式教书方法,重学生自治。学生自由结社,参加社会活动尤多。他与金华邵振青(即邵飘萍,在北平创办《京报》,后被军阀杀害)等颇善,时以鼓吹民族革命之刊物相互阅读探讨。陈布雷两次被推为班级书记,又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学校“浙路拒款会”。1917年秋,与同学共游杭州西城陆军小学,见教师张耿伯剪发去辫、不穿长袍马褂,陈布雷甚为羡慕。回“浙高”后,即唤理发匠剪去辫子。陈布雷在青年时代,思想异常激进。他的第一篇稿子就是在“浙高”为“浙路拒款会”所写文字。当时清政府邮传部主张“铁路国有”,实则以沪杭甬铁路出让,借英款建立。此事引起了以力保主权为号召的浙省自士绅、学界、商界的不满,均组织团体宣传请愿,杭州市各校也派代表参加,始则为爱国运动,后则为辛亥革命助力。陈布雷写信给北平杨度,抨击满清政府之无能与民意之不可侮,并表明逆民者必亡。陈布雷又抄录一份寄上海《天铎报》洪佛矢(洪佛矢与陈屺怀是好友,亦为慈溪才子),洪佛矢将陈布雷来信在《天铎报》上刊出,并复函陈布雷积极投稿,给陈以莫大鼓励。
二、走进《天铎报》,响应武昌起义,作《谈鄂》十篇
1910年初春,陈布雷从宁波乘船经上海赴杭入学,寄寓《天铎报》,对记者生活颇为钦羡。1911年春,陈布雷又经沪赴杭入学,值《天铎报》总编辑戴季陶结婚请假,请陈布雷代编报纸,每日撰短评两则。是年夏,陈布雷“浙高”毕业,接《天铎报》之聘,赴沪任报社撰述,因陈布雷中英文俱佳,故主笔。
布雷之名,实为陈训恩在《天铎报》撰文时所用笔名。武昌起义,沪上诸报多称起义新军为“逆军”,而陈布雷则用“革军”,并连日撰评论《读鄂》十篇,鄂湖北也,不曰革命,而响应革命,题目奇而不刺激,但影响却很大。上海、杭州相继独立,陈布雷回宁波,已留宁波军政分府的陈屺怀,邀他加入同盟会。
1912年初,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发表“告友邦人士书”,初稿为英文。外交总长王宠惠携英文稿抵沪。《天铎报》为抢发新闻,推荐陈布雷试译。陈布雷一挥而就,将全文译出,不失原意,遂加以校正后,于《天铎报》上发表,沪上各报甚为惊奇。《中华民国成立孙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全文2290字,气势雄伟,从“吾中华民国全体,用敢以推倒满清专制政府,建设共和民国,布告于我诸友帮易君主政体以共和,此非吾人徒逞一朝之愤也。天赋自由,萦想已夙……亦即吾国民公意所由正式发表也。”陈布雷译此文时22岁,刚从学校出来,满腔热忱,对孙中山先生钦佩之至。
1920年6月,自《商报》办刊起,陈布雷即以畏垒笔名刊撰评论,宣传中山先生主张,打倒军阀,力争主权。是年7月,陈布雷因在《商报》评论激烈,被工部局控告,幸由克威律师辨护,以罚金了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北京,《商报》著文哀悼,上海《时事新报》同日评论,竞谓“中山先生之精神早与陈烔明决裂时死了,今日不过形骸逝世而已”,陈布雷大为不满,马上写了“精神的死与形骸的死”以反驳,《时事新报》无词以对。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商报》每日撰文指引各界行动,监督政府交涉,他在写给四弟训慈的信中说:“……呜呼四弟,如兄者已近中年,残血犹热,……上海人民颇有觉醒,而总商会诸人老成,犹怕担干系,怕说话……流血者亦正未有艾,速告琯卿(宁波四明日报主持者)赶快进行爱国之宣传……。”中共中央之《向导》周刊也曾经转载《商报》评论,肖楚女还投函《商报》赞扬畏垒之革命精神。
可惜陈布雷在1927年追随蒋介石之后,蒋介石对很有才华而又廉洁自律的陈布雷充满信任,陈布雷甚感知遇之恩。直到1948年11月12日,陈布雷见大势已去,遂仰药自尽,留下“油尽灯枯”之言。陈布雷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在青年时期崇拜孙中山,参与辛亥光复和北伐的宣传之事是不应该抹煞的,特别是他在抗战中有强烈的爱国表现,因此在60年之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仍以爱国人士名义发给他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