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正铭:一个从孤儿到将军的土家英豪(2)
辛亥革命网 2014-07-02 00:00 来源:黔中早报 作者:王波 李克相 查看:
李克相说,去年4月,91岁高龄的席正铭之子席少丹与其堂妹等一行四人来到沿河,进行探亲访友、进广场、入社区、祭拜其父等活动,表达他的思乡情怀。
两位至亲至爱的女人为席正铭播下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种子,使席正铭在后来就能够看清政治的黑暗,倾向民主革命,较快接受民主救国思想,勇于推动革命实践,甚至不怕流血牺牲。如他在1919年写与同学沿河县教育科长张筱岩的信中说:“因彼此处在黑暗政治的底透……回想我们到贵阳的时候,与今天故乡人的见识相比较,必然不同了……想来我的教育既略有成效,一般人的常识亦必有进步。……除希望你尽力与旧社会奋斗外,实不能帮助些甚么。此回欧战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社会的变化……俄国也改观了,英、日社会亦有变动象……所以法国式的革命是不能救国了,今后须学俄国式的……”。此外,他的诗篇《戏凤娥》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夜泊羊角碛》和《下涪陵》充满了忧民爱国和革命主义情怀。而《冷冷山人集》中一首《西江月》:默祝中原豪杰,舞台捷足先登;誓将热血洗乾坤,莫使尔翁吟咏;赫赫声威振环瀛,方尽男儿本分。将他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母亲严教和妻子的贤惠品质使席正铭在后来的生活工作中得到光大。
他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贵阳成立“历史研究会”
1908年3月,黄兴、黄明堂在云南河口发起民军起义,贵州同时受到起义风潮影响,席正铭于是谋划革命,组织同学阎崇阶、刘端裳、田荆椿以及文普中学学生王天鉴、何器之等进行革命活动。席正铭与这几位同学在贵阳达德学校成立“历史研究会”,由他主讲《明末清初惨痛史实》。
由于行动欠缺保密,不料被《黔报》报道出来,学校当局责令停止。但是,席正铭那熊熊革命的焰火并没有被吹灭,学校不能进行,他们改在贵阳螺蛳山、东山郊野寺庙等处灵活机动地开展地下革命宣传活动。此时,席正铭的革命思想日趋成熟,对时局的分析入木三分,让贵阳各校参加活动的同学产生共鸣。因他对革命宣传积极努力,所以被公推为该校革命活动的领导者之一。
代表三中商议“中秋节起义”
1909年1月,席正铭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时,正值湖广总督张之洞倡行新政,学界秘密组织和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当时各组织要求各省所在同学中推选1人为代表,负责联络该省同学。因席正铭与各省同学成立“黄汉光复党”,成为是该党负责人之一,席正铭便自然成为贵州学生代表。
1910年6月,席正铭以贵州学生代表的身份得以拜见于佑任,并在于佑任和宋教仁的帮助下,将其所组合的组织中全体同志100余名加入了“同盟会”。 同年8月到次年元旦,席正铭等参与振武学社和共进会工作,席正铭是正代表,雷洪为副代表。
1911年(宣统三年)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在全国不断发动武装斗争,决心推翻满清王朝。武昌起义前夕,席正铭以第三中学代表身份参加孙武商议“中秋节起义”的会议,进行起义前的各项准备。会议明确席正铭担任总联络人,负责指挥三中同学进城。
配合湖北新军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后,席正铭等20余人剪去长发,枪上刺刀,向山东人苑品正监督索取子弹。三中600多人全部整队奔向楚望台军械库,每人领取200发子弹,武装成预备队,席正铭为总领队,配合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10月11日,席正铭与熊秉坤、蒋翊武等推黎元洪为都督,成立了武昌都督府,席正铭被任命都督府参军。10月21日,席正铭率领的部队合并湖北陆军小学、测绘学堂学生编为学生军,除在都督府大门担负守卫外,还组织演讲,宣扬革命宗旨,稳定人心。
11月3日,黎元洪设坛荐拜黄兴为民军战时总司令,在汉阳昭忠祠成立阳夏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官处多为陆军第三中学的同学,席正铭任参谋,“运筹帷幄,检视备战措施,甚得黄兴倚重”。 11月16日,汉阳会战中,席正铭兼任督战指挥官,负责保卫汉阳。由于在抗战中致右臂受重伤,随后,席正铭离开武昌到上海。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到上海,准备组建临时政府。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召开。通过选举,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席正铭任陆军部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