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正铭:一个从孤儿到将军的土家英豪
辛亥革命网 2014-07-02 00:00 来源:黔中早报 作者:王波 李克相 查看:
在铜仁地区沿河县沙子镇大垭米溪村326国道旁,有一处占地200平方米的陵园,这就是贵州籍革命烈士席正铭先生的陵园。
沿河县委党史研究室李克相主任告诉记者,陵园于1991年10月29日建立。当时,席正铭的儿子席少丹还专门从台湾赶来,亲自为纪念碑揭幕。
“一生只有36岁的席正铭,却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人生路。”李克相说,少年时的求学苦,青年时的奋斗血……从孤儿到将军的人生历程,体现出一个土家男人的人生风采和本色,不愧为黄兴所说的“男儿的一代英雄!”
严母出“虎”子
席正铭生于1885(光绪十年)五月初二,正逢光绪朝政走向衰微之际,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关键时期。他的家乡李子溪是川黔交界的交通和战略隘要之处。
席正铭的女儿席文渊的回忆录《先父席正铭革命殉国事迹》称,当时,由于清朝府政团练、乡丁豪绅盘剥欺压平民百姓,天灾人祸频繁,因此这里战乱兵殇今去明复。席家祖先为了逃避清政府的压迫,几经周折,经李子溪迁至贵州沿河,在这里,席家既无商铺也无田产,初来乍到,全家人靠租借地主或富农的土地维持生计。到席正铭的祖父一辈,家庭已经聚集了一定的田产和财富,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声望。
席正铭的父席崇琳是一个饱学经书,擅长书法的秀才。席正铭的母亲田氏从小知书达礼,有孟母风范。
殊不知,席崇琳正当壮年时,却在省城游学而病死。面对家庭变故,席正铭母亲丝毫没有改变“以学振家”的初衷,仍抚养孤儿,自教子女读书。
席正铭进入私塾后,看到身单力薄的母亲维持家庭的艰难状况,常常眼含泪水。有时候,他想为母亲分担一点家务而提出辍学的请求,立即遭到母亲严厉的训斥。
母亲为了激励孩子心存抱负,树立理想,就哭着教育席正铭说:“你父亲为了家庭到处走读却把命丢在了外面,你应当记住家庭的难处,要有担当家庭重任的能力。当今社会,除了读书,你是没有其他出路的。”
为了让席正铭得到更好的教育,他的母亲亲任私塾老师,用平身所学,教导席正铭和其他孩子。
幼年时期的席正铭,聪颖好学,练习出一手好字,还能作些短文。同为他私塾老师的舅父对他不但辅导作文,还教他练功习武。席正铭在贵阳陆军小学堂学习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同学仰慕的佼佼者。后来孙中山评价席正铭:“正铭不但有文功,还有武功称雄美!”
妻子帮了他不少忙
在席正铭苦心求学,追求革命理想,革命事业刚刚起步之时,印江县长柳琅声的小妹嫁给了席正铭。得到名门望族的才女为妻,使席正铭如虎添翼,追求理想的劲头和信心更足。
婚后,在妻子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席正铭的文采和志趣大有长进。妻子的贤淑和大家风范,使席正铭深感敬佩,深受感化,受益匪浅,使他在后来的民主革命道路上更加能团结多数同仁友士。
他不仅忧国忧民,还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关心着家乡人民的生活和前途。近20年的革命烈火和戎马倥偬生活中,他虽长期远居异地时刻忙于学习和革命,但始终未忘记家乡事。1919年,席正铭致函张筱岩说:“故乡闭塞,今后须学俄国学校式教育人才,……吾国教育方针必须适合世界新潮流……”。他上书孙中山,也提出贵州应大兴“山蚕之利”,大力发展“畜牧农产”的建议。
当席正铭牺牲的消息传与妻子和家人时,年轻的妻子遭受沉痛打击。“当时我妈妈的感受无异于天昏地暗和世界末日的到来,几次思殉追夫而去。”席文渊在回忆录《先父席正铭革命殉国事迹》说,考虑到身边幼女(席文渊本人)和襁褓中的儿子(席少丹)没有依托,便放弃了追夫的想法。
为继承席正铭遗志和革命精神,妻子偕儿女文渊、少丹到重庆守墓,并使儿女挑灯夜读。儿女也极如其父当年一样勤奋。后席正铭的小女成人,儿子席少丹肄业于成都军校。儿子秉承母训,深怀爱国之心,1991年,在台湾居住的席少丹先后3次回到家乡,为解决家乡350多人照明、饮水等问题,改善亲人的生活环境,捐资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