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女志士张汉英传略(2)
辛亥革命网 2014-04-16 00:00 来源:湖南文史第43辑 作者:陆承裕 查看:
1912年8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因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与同盟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等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同时动员老同盟会员分赴各省活动,争取能在省、县议会选举中亦获压倒多数。张汉英、唐群英等都响应号召由京沪回湖南活动,创立“湖南女子参政同盟会”,由丁云龙、丁步兰发起办女权日报,唐群英,张汉英、周天璞等(均留日学生)参与,积极鼓吹女子参政运动,每日出两大张,内容颇为丰富,是为湖南妇女界举办报纸之先声。报社社址在长沙南门上墙湾,但由于纯属私人支撑,经费困难,数月后即停刊。先是湖南已有“湖南女子国民会”之组织,以湖南女烈士祠(原为刘忠壮祠后改为湖南女烈士祠,秋瑾烈土入祀)为会址,湖南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后,亦以女烈士祠为会址,为争会址房屋,两会发生争执,唐群英、张汉英等与女子国民会主持人林徐守圭,欧杨宝珍(周震麟母)等几乎动武,后经周震麟等调解,将女烈士祠各分一半为会址,一场纠纷始得解决。
(六)首创醴陵女子学堂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死宋教仁于上海车站,激起举国愤怒,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奋起讨袁,推黄兴为讨袁军总司令,于7月15日到南京视师,江苏督军程德全玩弄两面手法,态度暖昧,在前方战局紧急时,率江苏民政司长应德闳突然逃遁上海,黄兴急电李发群速由沪来宁,长江苏民政司。7月17日讨袁战事失利,南京危急,黄兴乘日轮去东京,发群不及脱,为张勋所执,坚贞不屉,张勋杀发群于南京,年仅40岁。
汉英在长沙得发群殉国噩耗,义愤填膺,悲恸欲绝!在讨袁失败后,清朝旧臣湖北督军黎元洪、湖南督军谭延闿都倾向袁世凯,一时乌云四起,风雨欲来,革命转入低潮。张汉英、唐群英的女子参政同盟会陷入困境,计议改变方针,从女子教育着手,唤起妇女在沉睡中觉醒,从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于是唐群英回衡山,张汉英回醴陵从事女子教育。
民国初年,风气未开,封建意识仍极浓厚,“三从四德”为女子信守之清规戒律,“女子无才便是德”剥夺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汉英多方奔走游说,进行宣导,自筹经费,借西山史家老屋为校址,因陋就简,首创醴陵女子学堂,自任校长兼教员,第一期仅有女生10余人,第二年渐增至40余人,迁校址于城内南华宫,由于管教严格,教育有方,学生成绩斐然,由一个班发展到四个班,遂再迁先农坛。汉英常向学生宣传女权,提倡男女平等,打倒“三从四德”,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收童养媳及孀妇不再嫁等恶习,争取女子与男子有同等受教育权利和选举被选举权、财产继承权等等。当时被一班腐儒顽绅视为异端邪说,离经背道,要求取缔女子学堂,以维圣教,并毁谤汉英是不安孀居,不守妇道,极尽诬蔑侮骂之能事。汉英毅然不顾,管教益勤,日夜操持不懈,终因积劳成疾,更兼忧国忧民,病情恶化,于1916年咯血而死,终年仅44岁。
(七)遗诗四首
张汉英夫妇均长诗文,双双加入过柳亚子领导的“南社”。汉英与衡山唐群英交谊最深,从在日本留学到从事湖南女子参政同盟运动,志同道合,相随未间。汉英死后,群英收其生平事略以告南社湖南分社傅屯艮作传刊《南社丛刻》,惜太简略,对汉英在湖南创女子参政同盟会、办“女权日报”及首创醴陵女子学堂等,均一字不提,殊失表彰先贤之义也。
汉英在日留学时,与唐群英常于课余假日,历游日本各胜陇川、夫妇岩、靖国神社等地,曾赋日本纪胜绝句四首。
其一、咏陇川
樱花明媚陇川西,草色如茵—抹齐;
最好风光无限处,泉声不断五云溪。
其二、咏靖国神社
膏腴中土本灵滋,靖国风光未足奇;
却有石鲸恒愤久,故呵池水助新诗。
其三、咏厩头
万里长江一望明,归舟无数身纵横;
何时一击中流柱,顿息遥天巨浪生。
其四、咏夫妇岩
不信人间有望夫,双双对影在蓬壶;
说来痛哭贾生策,不识此君点头无。
当时,她作诗较多,可惜大多已散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