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平江志士
辛亥革命网 2014-04-09 00:00 来源:长江信息报 作者:凌辉 查看:
地处湖南东北角,扼湘鄂赣之要冲的平江,清末即得风气之先,先进知识分子出洋求知以谋救国救民之道者60余人。先后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平江志士有凌容众、李樵松、李六如、刘瑞云等数十人。他们为推翻清王朝,顽强奋战,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为夺取辛亥革命的成功,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凌容众:剪去长辫反清廷
1906年6月的一天,赤日炎炎。在山城平江十字街头,突然走来一个人,他身着黑衫,戴副墨镜,长辫子早剪掉了,蓄个平头。手里打着一个大铁丝灯笼,里面点着一支大蜡烛,灯笼上浓墨重彩地写着“凌某奉旨驱逐回国”八个大字。刹那间,整个县城都轰动起来了。街上人头攒动,人们闪着惊异的眼光打量着他。“他为何要冒杀头之罪,第一个剪掉辫子?”“又如何在日本留学好端端的被驱逐回国?”“怎么大白天要点着灯笼游街?”一时间成了山城内外老百姓议论的中心话题。熟悉内情的人同情和支持他,称赞他敢作敢为,敢于反抗腐败的清王朝,当他演说时,人们为他热烈鼓掌。
这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名叫凌容众(1874年—1929年),字盛仪,平江清水人。出身富豪之家。幼读私塾,精通经史,并从往返于武汉等地经营茶叶的先辈那里,受到带回的新风气新思想的薰陶,立志去旧革新。1904年在长沙读书时,结识了宋教仁、章士钊、杨昌济等爱国人士。其时,黄兴与宋教仁在长沙发起成立兴华会,黄兴任会长。凌容众由宋教仁介绍,加入兴华会,积极从事反清复华活动。同年,凌容众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其时,宋教仁因长沙路起事败露,学校入东京政法习警政,与凌容众同坐一艘海轮,同到日本留学。凌容众他竭力协助宋教仁组织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并亲笔撰稿。该杂志观点鲜明,笔锋锐敏,在当时起到了“扭转各树一帜的地方性倾向、统一反清口号、凝聚革命力量的旗帜作用。”1905年7月,黄兴支持孙中山倡议,合组中国同盟会。8月13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凌容众为最早加入同盟会的骨干之一。他思想敏锐,敢说敢干,为履行同盟会纲领,每每冲在前面。乃至被清廷派驻日本的鹰犬所监视。但他毫无惧色,仍“我行我素”。他不但把自己交给革命,还动员刚来日本留学的夫人李樵松一同加入同盟会。
李樵松:兴办女校造共和
李樵松(1872年—1933年)平江长庆乡人。1905年留日,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为湖南第一批留学女生之一。她与丈夫同心同德,心心相印。就在他加入同盟会不久,丈夫凌容众正同宋教仁和秋瑾女士等带头反对日本当局与清政府勾结而颁布的《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揭露皇朝既是封建统治势力的总代表,又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动员有血气的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专制、腐败的反动政府,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李樵松也和丈夫一道,在同学中进行串联发动,散发传单,上街游行示威。他们的反清行动,令清朝政府惶恐不安,串通日本当局,于1906年将宋教仁、秋瑾和凌容众等18人一起驱逐回国。翌年李樵松亦愤然回到家乡平江。
凌容众和李樵松不忘同盟会的宗旨,在家乡继续进行反清救国唤醒民众的活动。也许因这山州草县,天高皇帝远,这里发生的什么政治事件,也一时无法报告上去。何况他们又是大户人家,当地官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他们一马。
凌容众夫妻思来想去,空喊救国救民族的口号无济于事,决心以“教育造共和”,干一点利国利民的实事。他俩以凌家的豪宅甲山趣园为校舍,将1000多亩遗产卖掉作为办校经费,开办启明女校。学生由开办时的九人到二十三人,再发展到四五百人。校址几经搬迁,最后迁至县城鹤岭。经费不支时,连自家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典当了。他俩节衣缩食,呕心沥血,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
启明女校既是教育阵地,又是革命党人的秘密联络点。凌容众、李樵松夫妇以办学为掩护,联络当地同盟会员,秘密发展革命组织,锲而不舍地进行反清救国活动。他动员李六如投笔从戎,在新军中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发动武昌首义:他聘请余贲民到女校任园艺部主任;他和夫人培养的女生中如卢竞如、董纯、胡筠等都成为平江早期共产党人,革命中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0月22日湖南宣告脱离清廷“独立”。 10月24日平江革命党攻入县城,清政府官员县知事和警察作鸟兽散。翌日,革命党招警察数十人,公推凌容众为陆军警察长,负责维持地方秩序。
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革命果实却落到帝国主义所中意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以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含恨逝世。凌容众联络平江各界公法团体于3月31日举行追悼大会。他以非常沉痛的心情,追思孙中山先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凌容众、李樵松夫妇对背叛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国民党政府彻底失望,他俩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尽力支持共产党人,反抗蒋介石的血腥屠杀政策。1928年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军第四军。不久,凌容众、李樵松将亲生儿子凌敏力送去参加红军。凌敏力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壮烈牺牲。
1929年夏,凌容众逝世。平江各界为他举行了盛大葬礼。按照他的遗愿,安葬在启明女校鹤岭山上。墓碑刻有他生前自撰的墓联:许国自同盟,以教育造共和,白首清贫贞素愿;盖棺有定论,于身世无渣滓,青山明月证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