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燮和:愿从地下借雄兵(2)
辛亥革命网 2014-03-18 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谭克扬 段云行 查看:
六任总司令
李忠忻家厅屋正面墙上挂有一幅李燮和着海军将官服的照片。李忠忻告诉记者,这是他爷爷当第六个司令——长江水师总司令官时的戎装照。
李燮和首任总司令是上海起义的“临时总司令”。但上海光复第三天,就发生沪军都督职位之争。在推举上海革命领导机关的海防厅会议上,陈其美人多势众,当上了沪军都督,并兼任司令部部长。李燮和仅被委任为“参谋”,原有的“临时总司令”一职也化为乌有。奉李燮和之命领导吴淞光复的湖南籍将领黄汉湘等,对此十分不满,决定迎请李燮和到吴淞出任都督。但李燮和到达吴淞后,不肯就任“都督”,改称“吴淞军政分府总司令”,创立了一个“专以筹备进攻军务为主”的新的地方革命机关。这是李二任总司令。
李燮和在主持吴淞军政分府的同时,招兵买马,组建“光复军”,被推举为光复军总司令。光复军数量不多,但极善战,在攻取南京的战斗中,连拔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以寡克众,威名显赫。南京光复后,黄兴指调光复军西援武昌。江浙革命军又组建联军,推李燮和担任“援鄂联军总司令”,李所辖光复军主力扩编为援鄂军第一镇,于12月初分批西征武昌。这是李燮和三任、四任总司令之职。
在“南北议和”期间,李燮和力主北伐,反对同袁世凯妥协,他的态度和决心比当时在孙中山身边的一些同盟会骨干还要坚决。1912年1月,李燮和在《时报》上以公开信的方式发表了《上孙大总统书》,文中抨击袁世凯是一个“反复无常之小人”,“断不可恃”,决不能依靠袁氏来达到推翻清廷的目的。李燮和在文中请求孙中山早定大计,以“议战”代替“议和”,坚决北伐。这一举动表达了当时中下层革命军人的普遍愿望,对革命领导人的决策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向李燮和颁发了“光复军北伐总司令关防”,他在南京韬园第五次就任总司令。他随后率部誓师,号召将士们“矢志灭敌,必坚必贞”,北上开赴烟台与清军作战。直到“南北议和”告成后,李的军事行动才告停止。之后,在南京留守黄兴坚邀之下,李燮和出任长江水师总司令官,节制湘、鄂、赣、皖、苏和江南水师。
一身入四会
李燮和不仅有“六任司令”的显赫,还有“一身四会”的传奇。
1904年,作为华兴会会员的李燮和在长沙求实书院求学时,为首组织黄汉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准备反清。“黄汉会”意即反对满清,恢复黄帝和汉族的荣耀。
1906年春,李燮和任安化驻省城师范学堂教员,再谋长沙起义。湖南巡抚庞鸿书侦知,密令按察使张鹤龄逮捕李燮和。张故意泄密,李燮和得以出走至上海。在这里,李结识了浙江著名革命党人陶成章,两人引为至交,并由陶介绍,加入光复会。
李随后东渡日本,与孙中山、黄兴会晤,加入同盟会。之后,李燮和的活动主要在南洋,他以教员的公开身份,努力宣传革命,发动华民成立会馆,创设华民学校。数年之内,南洋一带就发展了同盟会分部30多处。李燮和在南洋另一个出色成就,就是为革命活动筹集经费。在潮、黄、惠、钦、廉、镇南关、河口起义中,南洋一隅供应革命党的资金“以巨万计”,所以当时人们称赞“南部为革命党根基”。1910年,陶成章为筹款事与孙中山和同盟会发生裂痕,与同盟会分道扬镳,在东京重建光复会总部。陶希望李燮和与他一道重振光复会,让他负责南洋行总部,于是李又重回光复会,成为会中仅次于陶的实际领导者。
1910年12月12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会商广州起义。会前,黄兴书劝李燮和去共商。身跨光复会、同盟会的李燮和以大局为重,慷然赴会。会后,李躬亲力行,筹集饷银达三万余元,并与陈方度等回广州参加起义。
当时,加入过两个革命团体的革命志士不少,但像李燮和那样“一身入四会”的却不多见。
“窃名”筹安会
在李忠忻收藏的照片中,还有一幅“绅士照”。李忠忻告诉记者,这是他爷爷闲居北京期间照的。这幅照片也是李燮和被“窃名”筹安会的见证。
1915年8月初,在为袁世凯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发起人名单中,却赫然列着李燮和的名字。这留给人们一个印象:这个当年坚决反清反袁、矢志追求共和的革命派将领,摇身一变而成拥袁称帝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