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与革命大论战:与孙中山“笔战”的“平实”是谁?

辛亥革命网 2019-01-14 09:37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作者:团结报文史e家 查看:

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新加坡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大论战。

  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新加坡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大论战。

改良派的阵地——《南洋汇总报》

  1908年9月,改良派的《南洋总汇报》发表了署名“平实”的《论革命不可强为主张》《小子听之》等9篇文章,连篇累牍,锋芒直逼革命派。孙中山以“南洋小学生”的笔名,分别在9月11、12、15日的同盟会主办的《中兴日报》上发表《平实开口便错》《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平实尚不肯认错》等3篇文章,批判改良派“革命必召瓜分”等言论。革命派其他成员黄兴、居正、汪精卫、胡汉民等也纷纷撰文,为孙中山助威。改良派一方,参与论战的还有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徐勤和伍宪子,以及欧榘甲、黎研诏、梁伯鸣等人。

革命派的阵地——《中兴日报》

  两大阵营的笔战,尽管有不少人用的是化名,但作者的真实身份大多是清楚的,“南洋小学生”的文章,都可以在《孙中山全集》读到。唯有改良派主将“平实”,长期不现庐山真面目。

  近年来,由于《邵阳文库》对唐璆和唐大圆著作的深入挖掘,从二唐的文章里,“平实”的真实身份慢慢浮上水面。这位“平实”,真名唐璆,别名鉴、金山、炼心。1873年出生于一个叫“硖石”的小山村。在新版的湖南省地图上,“硖石”位于邵阳市洞口县竹市镇黑石村。唐璆7岁开蒙,12岁时,叔父唐俊卿以当地钟雷溪出上联“溪号钟雷,雷从地起”,要他对出下联来。唐璆不假思索,就以族居硖石村对道:“村名硖石,石破天惊。”

  1895年,唐璆与“神童”蔡锷同榜考中秀才。虽然他比蔡锷大9岁,但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好友。蔡锷后来进时务学堂,留学日本,成为梁启超的高足。唐璆则去武昌两湖书院,随邵阳隆回人邹代钧学习舆地,与辛亥革命元勋黄兴有同学之谊。

  1906年,黄兴赴桂林,策动广西巡防营郭人漳起义。唐璆也来这里找新军总教习蔡锷,被荐往郭人漳营,奉命回武冈招兵买马。这段时间,唐璆奔走于湘桂之间,寻求革命志士与革命根据地。最后决定在好友刘德佩的家乡,今邵阳市隆回县麻塘山建立根据地。有了地盘,唐璆散尽家财,招募义勇200余人,筹划反清起义。由于事机不密,遭到清兵的围剿,他和刘德佩逃到广西。经蔡锷举荐,刘德佩出任湖南通道知县兼零陵招讨使,唐璆被李宗仁的父亲留作家庭教师。由于清兵追捕甚急,唐璆翻墙逃跑,往返于阳朔、梧州、广州、龙州各地。

  在龙州,唐璆出席陈天华烈士追悼会,并发表演说。观察使庄思缄为之赞赏,资助他远走日本。唐璆在日本学习法政,经杨度引见,拜梁启超为师,加入政闻社,赞成立宪改革。受梁启超的影响,他由激进排满转为信奉“君主立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野蛮革命”过渡到“文明革命”,为日后与革命党的笔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8年,唐璆被梁启超荐往新加坡,任《南洋总汇新报》主笔。自9月5日起,他接连以“平实”为名,与革命党展开“笔战”。其实,唐璆的思想是颇为复杂而矛盾的。他主张君主立宪,赞成和平改革,却强调准备武力,包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他反对革命,认为“革命之事,时势不可为,亦不能为”,反对为了革命而造势,却极力主张办报刊,造舆论,办大学,育人才。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矛盾,笔战几个回合后便悄然回国。

  1909年2月,唐璆担任云南招商委员,以此身份在《南洋总汇新报》发表《述云南情状敬告华侨》,劝华侨投资开发云南,下南洋为云南招商引资。在云南,唐璆热心实业,致力于矿务,曾向清廷进《滇蜀铁路改道滇邕议》奏章,出任云南宝华锑矿公司经理,每月由公司发银50两。由于有矿务经验,他支持好友刘德佩变卖山林,在洞口花园一带开采铜矿。在云南期间,他加入蔡锷的统一共和党,参加了重九起义。军都督府成立后,他出任腾越厅厅长及都督府参议,兼《滇南日报》主笔,积极辅佐同乡好友蔡锷。

  1913年,蔡锷听任国民党兼并统一共和党。唐璆很郁闷,宣布脱离国民党,携家室离滇返湘。在长沙,他重新加入共和党,并与刘人熙组织国事维持会湘支部,遭到国民党通缉。走投无路之时,随蔡锷秘密进京,接受袁世凯任命为衡永郴桂观察使。上任伊始,除奸猾、保良善、课吏治、倡正学、兴实业,唐璆皆不遗余力。可是,由于与湘南镇守使赵春廷合不来,在任仅6个月,他便辞职回乡设馆讲学,兼任湖南都督府咨议等闲职。

  1920年,唐璆听说阎锡山在山西搞独立王国,便带着学生尹钟麒、许召民前去投奔,却未受到重用,只得了个督军公署顾问的空头衔。唐璆在山西没有什么实际工作,平日在“洗心社”讲学,潜心著作《炼心学课》。

  1924年夏末,壮志未酬的唐璆,身心俱疲地回到长沙,出任湖南省图书编辑处处长和图书馆馆长。后来,李宗仁自九江来函,邀他前往赞襄戎机。唐璆心灰意冷,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唐璆告别省垣,回到生他养他的雪峰山下。步入晚年的唐璆,在其族弟、佛学大师大圆居士的点拨引导下,皈心静土,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于潜心学佛中寻求精神寄托。

  1928年春暖花开时节,唐璆留下满楼经卷典籍,悄然圆寂于故里。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